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

时间:2022-09-29 10:29:57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

【摘要】本文结合创新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实验等方面的做法,探讨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课堂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62-01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结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本人长期从事化学教学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探索。

一、营造生本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迟钝、僵化。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课堂上,当学生发言时,我认真听取,决不插嘴打断他的思路,学生回答问题不论正确与否,一律表示欢迎,必要时展开讨论。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感到轻松、愉悦,这样他们的创造潜能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例如,在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中和反应中用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的终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一样都是指示剂,而且我觉得紫色石蕊除了遇碱变色,而且遇酸也能变化,本领比无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也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但限于对紫色石蕊的pH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没能做出全面地思考判断,于是我趁机让同学们把书翻到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在不同的pH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表,让他们通过观察,好好分析用紫色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终点是否合适。在一阵激烈的小组讨论后,有大半的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我再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解释了不合适的原因。我及时表扬了他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创设适当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善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一课时,我通过这样一则故事引入新课:从前,有个老财主在过六十大寿时收到一个非常大的钻石,老财主怕被人偷走,就把它藏在了暗室里。一天暗室突然起火,而且火越烧越大,他儿子说:“赶快让家奴把财宝抢出来吧!”老财主心想:人多手杂,让人偷走一件怎么办?于是说:“真金不怕火炼,不怕!”可是,大火过后一清点,除了那颗大钻石之外,其它珠宝一颗不少。“难道钻石真让人偷走了吗?这绝不可能!”老财主心想。可是钻石哪去了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猜测钻石的去向,从而也更激发了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创新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立足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应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充实到教学之中,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赋予教学内容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资源。

如:在实验室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在做该实验时,试管破裂了,会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此题的设计很具有开放性,解答过程具有探究性,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这样,可使学生的思想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他们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爆发出思维的火花,随之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构建新观念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捷的重演于课堂,让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最终达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之目的。

例如,在金属活动顺序这一节课中,可采用探究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激发创新意识

①提出问题:铝、铜、铁三种金属谁最活泼,谁次之,谁最不活泼。即它们的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②猜想与假设:学生可能会得出很多顺序,Al>Fe>Cu;Fe>Al>Cu等。

③制定计划:在提出问题前所做习题的基础上(题目是金属与某些酸、盐溶液的反应可用于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请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与弱。锌能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而铜不能,____;镁与盐酸反应比铁与盐酸反应剧烈,____;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____)同学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方案:

A.用铝、铁、铜分别和盐酸反应;B.用铝和氯化亚铁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C.用铝和硫酸亚铁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D.用铁和硫酸铝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

(2)实验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①同学们的实验方案由教师审定后,就按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②收集证据:A组同学观察铝、铁、铜分别和盐酸反应的速度。B组同学观察铝和氯化亚铁,铁和硫酸铜分别能否进行反应。C组同学观察铝和硫酸亚铁、铜和硫酸亚铁能否反应。D组同学观察铁和硫酸铝、铁和硫酸铜能否进行反应。

③结论和解释:A.因为铝和盐酸反应最快,铁次之,最后是铜。所以他们的活动顺序是Al>Fe>Cu。B.因为铝和氯化亚铁能反应,证明铝比铁活泼,铁能和硫酸铜反应,证明铁比铜活泼,最终得到Al>Fe>Cu。C.铝和硫酸亚铁能反应,证明铝比铁活泼。铜和硫酸亚铁不能反应,说明铜没有铁活泼,最终得到Al>Fe>Cu。D.因为铁和硫酸铝不能反应,说明铁没有铝活泼;铁和硫酸铜能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最终得到Al>Fe>Cu。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使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组织学生相互设疑、相互探讨、相互启发、相互辩论,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其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训练创新技能,将博大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创造精神与科学基础结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出当今时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新知《化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上一篇:陕西地区中学教师TPACK现状调查分析 下一篇:问题,科学课堂上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