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马克思意识论探微

时间:2022-09-29 10:18:57

早期马克思意识论探微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早期马克思意识理论的思想演进与逻辑发展。早期马克思意识理论的研究彰显了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关注。

关键词;意识理论 实践 精神生活

早期马克思意识论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萌芽阶段和完成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上,马克思根据自己对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不同理解,提出了对意识问题的不同观点。这标志着马克思在不同阶段上哲学思想的不同性质、水平和特点。

1 早期马克思意识论的起步

最初马克思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来谈论意识的。在意识论上。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积极因素的同时超越了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把世界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中看到了自我意识与现实的相互作用。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以“自我意识”范畴为核心,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能动精神,同时克服了前者的逻辑思辨性质和后者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自我意识”同外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马克思指出:“所以一个人。只有与同他发生的另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是自然的产物。但是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惟一真实的实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相对的定在、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从而将其引向现实。马克思进而指明了哲学对世界的影响作用:“……像普罗米修斯丛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一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实世界。”在随后《莱茵报》的一篇文章《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马克思进一步具体论述了哲学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宗教等的关系。社会政治、宗教等作为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哲学必须予以关注。马克思指出:“哲学要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要成为哲学的世界。”尽管此时的马克思总的来说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来看问题的,但马克思的这些超越黑格尔的论述无不渗透着其关于人类自我意识同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的思想闪光。从而为马克思思想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 早期马克思意识论的萌芽

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批判了黑格尔在意识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解释,从人本唯物主义角度初步探讨了关于意识的各种问题,表达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和宗教、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关系等问题上的观点,这可以看作是早期马克思意识论的雏形。

在《莱茵报》的工作实践中,马克思碰到了许多根本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从而逐渐认识到“现在演的是现实生活的戏”马克思认为,普鲁士的法都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利益即经济基础是国家和法等意识形式的基础和起源。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得出了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的唯物主义的结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在马克思随后的《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从市民社会与宗教的关系中分析宗教,把宗教看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继续发展了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宗教的观点。马克思明确指出:“现代犹太人的生活不能以他们的宗教(……)来解释,相反地,犹太教的生命力只能用虚幻地反映在犹太教中的市民社会的实际基础来解释。”因此,马克思通过对国家、宗教和市民社会关系的考察从而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意识论上的根本问题,即思存关系问题。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探及了意识论中的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意识是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是有机统一。马克思指出:“意识如何存在的方式以及某样东西对意识存在的方式,就是知识。知识是意识的唯一表演。所以只要意识知道某样东西,这某样东西就向意识生成。知识是意识的唯一对象性的举动。”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都是以知识为存在方式而存在于人体之中的。

3 早期马克思意识论的完成

马克思从实践唯物主义角度科学地阐述了意识的产生、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等问题,标志着马克思意识论科学形态的完成。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最初是与人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和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是关于自己和关于人们的各种关系的观念和思想”从而认为意识离不开物质,离不开物质的生产活动,在《提纲》中,马克思则明确提出了实践这一范畴。马克思认为,主体的意识,无论是自我意识还是对象意识,都从根本上起源于人的实践中,是实践、行为之我的精神关照。

早期马克思科学形态意识论是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继承与超越中完成的。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自我意识”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这个中间环节,最终走向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颠倒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批判,马克思在这一批判的过程中,从正面科学地阐明了其意识论中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马克思通过考察人的社会生活过程。第一次明确提出“物质生活条件”的科学概念,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从而把作为物质生产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看成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是任何思想观念即意识的基础。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综上所述,早期马克思在意识论问题上的论述,一步一步由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然后由人本唯物主义转向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从而通过对意识理论不断成熟的理解,实现了其思想上两次重大的转变。

结语早期马克思意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对现实人的精神生活的极其关注。人是一种以意义为生存目标的高级动物,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必定会凸显其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正基于此,本文从而对早期马克思意识论的研究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空前提高,给现代人们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的日趋失落。物质和精神都是人的生命之需。谁的缺失都会衍生出严重的生存危机。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在追求、享受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尽可能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上一篇:论心理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学生物理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