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策略

时间:2022-09-29 09:13:22

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策略

摘 要: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而文明不仅体现在科技文化方面,更体现在道德修养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和教育效果反而有所下降。因此,有关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并逐渐受到了重视和普及。本文针对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

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之一,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学校的到的教育效果始终不能尽如人意。而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是当前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初中生自身的约束力和自制力比较低,因此,有关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继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为其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目前我国初中道德教育的现状

1.1、教育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初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仍就停留在传统的落后阶段,道德教育往往是生硬的教条式教育方法。在实践中,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方法往往是照本宣科,甚至让学生依照有关的书籍进行自学,这都阻碍了道德教育的进程。

1.2、教育内容空洞

道德教育涉及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而,很多教师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只停留在课本的内容上面,而对生活实际等的引用和导入微乎其微,这使得学生很难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日常行为联系在一起,也就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1.3、教育意识薄弱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往往在学校教育和学习过程中重“智”轻“德”,将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学生道德体系的形成十分不利。

2、初中进行德育生活化的策略

2.1、增强道德教育及其生活化的意识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如果在道德方面不具备有关的高度意识,也就没有办法将其落实到时间中去。站在老师的角度,只有增强了有关道德教育的意识,才能严格要求自身,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才会认真备课,将道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采取更好的措施教授给学生。而针对学生,有关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增强其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意识,才能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性,在生活中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2.2、将德育生活化贯穿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

学生在学校进行最多的项目是学习,占用时间最多的地方是课堂,而仅仅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也不符合德育生活化的要求。因此,有关领导应针对德育进行全员培训,将德育贯穿在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以不同老师不同方式的引导促进德育生活化的进程。例如,在政治课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入有关德育的内容;在历史课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历史人物树立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即使是数学等理科课程,教师也可以引入有关数学家的案例,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其道德素养感染学生。无论哪种课程,教师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继而使学生感受到优良道德节操的熏陶,培养起自身的道德素养。

2.3、引导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

当学校的氛围和谐,人人都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时,学生自然会受到相应的感染。而校园文化氛围的和谐建设,具有多种途径。首先,有关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的不同含义进行道德建设,例如在端午节宣传屈原的爱国情操,在重阳节鼓励学生向家中的老人表达孝心等等。其次,学校可以定期举行有关的主体活动。例如,在不同的时期举行“感恩”教育,以征文、演讲比赛等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活动的过程当中,借以对其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再次,学校可以为学生树立先进的榜样,进而建立起道德标杆。例如,可以使当地的道德模范到学校进行演讲,或者对学校的好人好事等进行宣扬,继而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以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促进学生的道德建设。

2.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所有教职员工的工作和服务都是围绕着学生的良好成长等进行的,因此,在道德生活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作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应当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大多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教育大多属于硬性教育,这也导致学生的反弹性比较大,而当教师和学生以朋友、亲人等方式相处的时候,学生的地处情绪就会减少,教育也会达到相应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或者班级可以建立相应的道德教育体系,并辅以合适的监督或奖惩制度,以学生约束学生,以自身约束自身,在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学生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生活,为其生活做出思想指导,而德育生活化是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总应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管能动性,达到最终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成月,侯冬发,段贻安.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0,31:34-36.

[2]侯文华,孙泊.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3,04:77-81.

上一篇:虚拟音频采集播放器的设计方案 下一篇:浅谈数学日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