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形态的现代状态与当代状态

时间:2022-09-29 09:03:11

语言形态的现代状态与当代状态

摘要:我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题目,试图寻求恰当的方式可以对文章的本意进行界定。语言的形态,无非就是语言作为一种传播方式而存在的表征,这其实就是在说语言的现象问题。而文章就语言的现象来分析其两种状态下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语言;形态;现代;当代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24-01

美术,作为文艺的一支,区别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是表现的手段不同,但是归根到底都是语言,都是试图传递与交流,因此在此处,与其讨论艺术,不如将此转化为对文艺存在的实质进行讨论。而首先,就很有必要推演语言在现今的主要形态为何是文字。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文字,发展的最开始都是以图示意,这就一定意义上肯定了人的思想是从具象思维起源。人类的潜意识中是对具象更加具有的认同感。但对于传递而言,具象的图形比抽象简化的图形是繁复的。文字从此便不断的简化,形成民众认识传播能力的最小公约数。而对这样一种形态的反思,却是在20世纪以来的语言学和哲学。

在这里之所以提出这一个问题,其意义就在于我们必须由此引发语言的现代意义与当代意义。当代也称为后现代。比较而言,现代是一个二元互反的发展模式;而当代则是一个提倡多元化的模式。这并不是说在现代以前,社会是线性的简单推进,只是在现代形态下,所谓二元互反其实是指两种对立的形态齐头并进。这是符合现代性的本质的,现代性的本质就是民主与自由,二元的模式存在就基于此。而当代就是在二元的空间中生长。如此表述虽过于简单,但是确实是一个合理的比喻。

那么现在,对于语言而言,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早在文艺复兴之际,艺术创作便开始逐渐脱离文学创作而独立成课,但是实际上我们一直还是由于文字的思维而进行艺术创作。这时主流的线索就是艺术逐步纯粹起来,在形式上逐渐成为自身而非其他。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必须成为艺术,但艺术还是要回归文字。

我们提倡的艺术造型,最终是落于文字的美学中进行鉴定与评价。也就是说,辅助艺术创作的还是我们极其简化的文字语言。

现代主义开始反叛文字,开始肢解,实际上也是开始于对于“通畅”的反叛。而通畅这一感觉,我们也往往定义于语言叙事。从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等流派开始,我们通常提起的是艺术的审美的颠覆。简单表述就是打破了艺术的通畅,画面开始跳跃。我们知道,当我们提起美学这一概念时,西方最早就是在文字书写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戏剧、诗歌等等,都是对文本进行研究得出的审美概念,而和谐通畅之美自然也就来自文字创作。

在这里,我们依然需要注意的就是,语言反对的依然基于原有语言,并没有新的立足点。艺术的观点还是落点于美学批评中,并没有产生新的语言形式或者规则,艺术的创作最终还是没有形成自己所独有的艺术评价系统。但是此时的语言创作已经开始逐步跳出原有的范围,也就是说艺术不是为了使艺术存在的狭隘发展,此时的艺术已经没有必要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是开始尝试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尝试改变自身与其他各个领域的关系。

而在当代语境中,当代的多元化方式,实际意义就是在消解文字的评判标准。艺术在多元的模式中发展,导致了多元的化的描述方式存在。艺术在当代语境下,本身和意义都发生了改变。艺术开始成为独立的一种语言模式,开始阐发问题意识,并且开始独立与文字的评判标准,打破了仅仅由美学对其界定的模式,并且艺术自身开始形成独立与文字的艺术史。简单而言,这开始于波普艺术。在此之前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将艺术的审美发挥到了极限。先说前者,艺术从来没有像当代一样努力的去对这个世界的进行描述。无论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是西方的当代艺术,都是在通过自己的语言形式去完成以前文字的功用。在某种程度上,当代艺术是一种返祖的现象,我们开始用我们看到的图像来认知世界,并且表达世界。但是这显然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历史在前进中勇于回顾的进步。而这也恰恰成就了新的独立的语言成为既定事实。视觉艺术开始发挥自己的功用,迅速的占领的人们的生活。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图像的制作,人类社会在一定程度开始变得肤浅。

此时,我们再回到文章的起点,语言形态在现代和当代的生存方式也就直白起来。语言的形式已经由文字变为了图像和文字并存,并且图像的力量开始普及以及壮大。视觉语言开始独立书写现今的生活以及世界状态,并且以艺术自身的方式书写艺术史。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图像文化的发展,在促进商业形成以及阔步发展的同时,在削弱人们的认知能力。虽然至今我们还无法衡量其中的利弊关系,但是由此所引发的问题也必须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96.

上一篇:《史记》的取材初探 下一篇:浅谈动画的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