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时间:2022-09-29 07:14:43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语文教学的实践常以课堂为载体,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教学过程对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统一。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把握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既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也不能成为课堂的附属。语文教学常常围绕“教什么”“怎样教”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大多数老师都将目光放在了“怎样教”这个问题上,往往忽视了“教什么”这个关键性的问题。结果很多老师走入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中。

一、注重教学方法,忽视教学内容

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怎样教,则是教学方法和过程。很多教师都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兴趣并不是几句简单的表扬,或是机械重复的游戏就能做到的,这一点大家都有很清楚的认识。于是在教法上不断创新、求突破。动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声光电的结合,的确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目光;要不就是情境表演,或是热热闹闹的讨论,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热情高涨。一时间我们都走入了一种误区:重教学方式,轻教学内容。都认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学生的讨论是必要的教学环节。甚至一些高规格的教学竞赛都硬性规定课堂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随之而来的便是全国上下都追求高科技、高品位的课堂教学,而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我们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学内容。

重形式,轻内容,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谓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就强调了语文教师的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感情,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很多教师却曲解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甚至有部分老师认为,教学内容就是为考试服务,教学生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考试的内容。所以常常听到老师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学生真的懒惰,要背的课文都不主动背,考试怎么办?”“这么简单的题目做了这么多遍,考试时还有人会做错!”老师们的用心良苦,固然可以理解。但这种错误认识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也产生了误解,他们心目中的语文学科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学生抱着这种被动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又从何谈起?激励更无从下手。当学生带着这种意识学习,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语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开始,提高学生的语言会话的综合能力,积累和开拓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重视教学内容开始,搭建“怎样教”的必要桥梁。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通往语文学习的成功之路。

二、注重教学形式,忽视课程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围绕语文学科的教学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短时间内大家都以快乐学习、贴近生活作为教学目标,语文教学都在高喊“快乐语文”“生活语文”等口号。课改追求的是摆脱旧教材中的难、繁、偏、重,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为中心,导致很多教师走入“重形式、轻理念”的误区。课堂上大家纷纷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忘记了语文课堂的根本宗旨。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语文教学就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否真的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值得商榷。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但要慎用。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这样评价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个很好的教学工具,但要慎用,必须得用的就要用,可用可不用的就不用,不需要用的坚决不用。”这是贾老师在2009年湖南省优质教学课堂教学活动讲座中明确指出的。贾老师的话虽然平实却字字珠玑,引人深思。观摩他的课更加深了认识。他执教的《卖鱼的人》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课时的教学,除了精心设计的板书,没有任何其他的教具,更别说多媒体。一堂再朴实不过的课,却博得了全场师生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这不禁让我想到平时观摩的各种优质课,无一例外地运用多媒体,各种制作精美的课件,让人眼花缭乱,让学生赞叹不已。教学过程中老师绞尽脑汁,设计教学环节:学生上台表演、音乐影片轮番上演。语文课变成了艺术欣赏,变成了表演。学生们的兴趣高涨,意犹未尽。但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的恐怕只有精美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对比贾老师的教学,可谓相距甚远。贾老师恰到好处的指导,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不仅领会了课文内容,还体味出“诚信”的深刻含义。贾老师的这堂语文课不正是印证了“语文课堂教学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一基本课程理念吗?他的课堂不用多媒体,不用任何教具,有的只是老师自己深厚的教学功底、扎实的语文素养和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却让人对课堂的每个细节印象深刻。细细品味,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语文的深刻内涵。

语文课堂一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能力,不是单靠几句口号就能落到实处,而是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成为高效课堂,让课堂的四十分钟成为学生培养语文基本素养的“主阵地”,也让“高效课堂”不再只是专家讲座中几个高频率词汇,不再只是教学研究中的美好期待。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课程理念,轻教学形式。

三、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常说教学要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说来容易,但很多老师却产生错误的认知。“由知到行”,自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不自觉地便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学生反而成了陪衬。学生的一举一动是在老师的牵引下,一步一步进行的。学生仿佛成了老师手中的扯线玩偶,没有自己的自主发挥的权利,兴趣从何谈起?

上一篇:让童心的天空因想象而更璀璨 下一篇:有效的引导式体验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