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当季就业质量调研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9 06:39:06

高职院校毕业生当季就业质量调研与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 13YB07

课题项目:学生当季就业质量调研与对策研究 孙洪敏

摘要: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关注的焦点。高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历来是重中之重,积极深入的开展高职毕业生当季就业、签约质量调研,探索高职学生就业、签约的深层次问题,对实现毕业生就业、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 当季就业质量 就业指导与对策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3年的13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15万增加到699万,翻了6倍以上。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关注的焦点。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出了就业的指导方针:“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情况,我们积极深入的开展就业调研,探索毕业生就业的深层次问题,帮助学生理性择业,提高就业质量,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当季的就业质量——“出口”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的发展,高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高职的招生即“入口”。用“出口”带动“入口”。教育厅、高职院校一直比较重视学生的就业率,一次性签约率。目前流行的对学生的质量跟踪调查主要截止到学生离校后即8月底,报告产生基本在9月份以后,为了完成一次性就业目标,高职学院多鼓励学生毕业前积极签约,以“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指引学生,虽然可能完成了预期签约、就业目标,有可能忽略了学生签约就业质量的评价,为了取得真实数据,我们在毕业生离校当天,对2012届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毕业生,我们抽样调查了490多名毕业生。对2013届抽样调查了480多名。我们从学生的就业质量入手那就撇不开学生的签约质量。

我们对2012届、2013届毕业生当季就业情况进行调研。主要从签约单位是否是真实就业单位、与就业单位不符的原因、签约的主要原因、专业是否对口、是否喜欢目前岗位、未签约主要原因、毕业等于失业吗(2012年)、找到工作的主要方式(2013年)等方面开展,经统计分析如下:

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分别有10%、13%的学生签约与实际情况不符;具体是2012届这50多名签约不符的同学中,刚换,有就业意向,但确定不下,找单位签掉的占37%;其次是有工作不能签,找人事单位签的占24%;再次工作刚离职,找人事签约的占18%;还有14%没有工作随便签,还有7%无所谓。而2013年出现了工作离职而导致的签约不符升至31%;其次是有工作不能签29%,再次是刚换,有就业意向,但确定不下,先找单位签掉28%,而无所谓站9%,没有工作随便签降为3%;2013年离职率增加;另外该校2013年比较重视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而非签约率,没有工作随便签约的学生由14%降为3%;

2012届签约的毕业生,88%的同学认为工作合适就签,7%的学生是未落实户口档案、4%的学生认为是形势所迫。1%的学生为就业补贴。2013届毕业生89%工作合适就签;也有7%为落实户口档案,3%认为形势所迫,1%为就业补贴。两年基本变化不大,可以看出就业质量上略有提升。

2012届签约的学生专业对口率为60%;92%的同学喜欢目前岗位。2013届毕业生专业对考虑67%;喜欢自己岗位的占87%;比2012年稍有下降,说明2013年就业比较难的一年,找工作不难,但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不容易。

2012届毕业生未签约、就业的主要原因:认为不重要,无所谓42%;原单位辞职,想另谋发展41%;事业单位签不了8%。2013届毕业生未签约主要原因是一直没找到合适工作37%,其次是事业单位难签约33%;再次原单位离职,另谋发展15%或者没工作15%;认为不重要由42%降为0%。说明毕业生2013年比较重视就业好坏和就业质量,由于学校越来越注重就业质量导向,而非签约,也可能会导致2013年未签约中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比重有所增加;

在2012年问到毕业是否等于失业,95%的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毕业等于失业。2013年是就业形式最为严峻的一年,由于毕业生毕业后大多能找到工作,我们在对2013届毕业生调研时,把“就业是否即失业”换成了“学生从哪些方面找工作”。如图“2013届毕业生找到工作的途径对比”所示的6个方面,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帮助学生找到工作。经统计对比发现通过第四、三种方式找到工作的最多,即通过网络、亲友推荐的方式找到的最多。

经过对2012、2013毕业生的就业签约质量调研,我们找出毕业生就业质量表象与真实之差距,提出有效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拓展就业空间,使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让高职的成功就业理念、学生满意就业实至名归。

一、 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从签约导向就业导向转变

调查显示,在签约的学生中,仍有10%左右与实际情况不符,历年的就业工作中,院系过于关注就业率,尤其是签约率,对于毕业生离校短短的时间里的签约、未签约原因及毕业生心理等深层次探讨不是很关注。这次调研,可以对学生分类开展指导,转变学生签约即就业的观念,正确对待就业,对于学生有就业意向,但确定不下的,我们不强制,静等其面试结果,必要时加以指导;对于有工作,种种原因,单位不愿签约承担责任,或事业单位难签的,我们说明利弊,让学生对其档案、户口去向踏实、放心。对于刚离职,已与原单位解约的,根据其具体情况办理解约或改派手续;对于没有工作或无所谓的学生确也找了单位签约的情况,告诉其利弊。希望其正确对待择业、就业。

二、 加大对高职毕业生的技能培养力度,提高专业从业优势

从学生调研看,半数以上的学生专业对口,比较喜欢自己的岗位;学生苦学专业3年,如果不能从专业上求职,比如削减其竞争力度。培养学生爱专业、用专业,胜在专业。那么我们要加大高职毕业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校内外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园,技能竞赛、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技能。高职教师还应该兼有职业素养传承的责任。学院可以聘用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士充实到教学一线。着重培养学生在特定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 正视专业与职业之间的矛盾,人尽其才,人人爱岗敬业

2012届毕业生中调查也发现关于就业岗位和专业对口的250名学生,喜欢目前的岗位155个;不喜欢的有17个,其他没有填写。对于就业岗位和专业不对口的167名同学中123名同学喜欢目前的岗位,不喜欢目前的岗位9个,其他人没有填写。说明专业对口,不代表学生喜欢,仍有少部分同学并不喜欢本专业,但从事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另外专业不对口,不代表不喜欢。在两年的调查中不管专业对口不对口,不喜欢自己岗位的学生占少数,说明了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怎样指导学生正视专业和职业的矛盾呢?如果大学没有选对专业,那只是人生的一次不是很成功的尝试和选择,大学教育使你具备一定技能的基本素养。在二次选择——就业面前,毕业生若能选中自己满意的岗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人得发展,社会才得到更大的发展。另外就是找到自己的喜好和专业的结合点。拿计算机类学生来说,现在各行各业离不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数据、图像处理以及应用,计算机类学生出身的明显在这方面占有优势。

十报告中提到,要增加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机会。人尽其才,这也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这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研究依据,专业对口不对口,关键是人尽其才,人人爱岗敬业。

四、 利用好网络等媒体和“三友”资源(校友、朋友、亲友),开展就业推荐帮扶工作

随着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生求职坐等靠的现象减少,但少数学生仍有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在2013年对学生找到工作的途径调研上,我们发现通过网络和亲友途径找到工作的人数最多。首先,现在是信息网络高速发达的时代,通过网络求职已是家常便饭,很多同学主要通过赶集网、58同城、下沙人才网等网络资源找到了工作。近年来,教育部联合各高校开通一站式就业服务系统。我们希望一站式系统不仅仅流于形式,成为学校、企业、政府、学生互动的强有力平台,能成为企业入住,学生求职,教师指导的园地。学校认可批准的企业可以入住相关招聘信息,消除了不合法企业的安全隐患。企业可以查阅符合要求的待业学生,直接招聘。学生可以浏览自己喜欢的岗位,并进行投递简历。增加学校管理功能,指导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自己的学生,通过私信或交流平台形式,学生、企业和教师可沟通交流。教师可以查阅已经就业、未就业、升本、出国的学生动态,给与相关的指导和就业推荐。同时集中加大对毕业困难生的推荐、指导力度。建设好、利用好、维护好一站式网络推荐和指导服务系统,搭建学生和企业的直通车,提高就业质量和效率。

此外,同学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寻求亲友、老师的帮助的作用不可小觑,除了主动帮学生找工作外,我们要让学生发动亲友帮助其找工作。通过亲友、朋友、校友招聘网、博客甚至微博、微信求职,量身打造学生的求职方案,有的放矢,让找工作不是难事。校友资源越来越成为学校宝贵的资源,很多走上工作岗位的校友会到学校来招人,也给了学生直接就业的机会。

毕业季毕业生返校时间短暂,时间仓促,调查执行难度比较大,问题设置,还有学生的答题的态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总的来说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有条件的情况下,扩大横向纵向调查范围和年限,多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陈俊,李秀兰.论对高职学生择业观与就业市场拓展的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高等教育,陈东梅.试析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探索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有效途径[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3】雷玉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策略探析 下一篇:创设情境,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