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与“普世价值”

时间:2022-09-29 05:32:36

孔子早就应该明白,那些美好的思想与道德,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才能最终开花结果

孔子雕像安静地矗立在长安街边,就在天安门中央躺着的遗体不远处。

曾经,对孔子的批斗贯穿了与我同龄这一代人的整个启蒙教育期,那时高喊的口号是:“万岁,打倒孔老二。”如今,“万岁”的人已躺下,而被打倒的“孔老二”却不声不响地站了起来。

有人说,把孔子搬出来,就是要确立孔子的地位,就是要复兴儒教,就是要找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来抵制所谓的“普世价值”。另一批人站出来迎战,从贬低孔子入手,把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奴性顺从与思想僵化现象都一股脑地归咎在孔子身上,一句话:孔子和“普世价值”是你死我活的。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我都不认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孔子太偏激,更因为他们根本没搞清楚什么是“普世价值”。

简单的“普世价值”

当今,“普世价值”最普通的说法包括自由、民主、法治、宽容、人权。

如此看来,“普世价值”放置于今似乎变得很普通,但即便在西方也从来都不是古已有之的。如果你一定要从古希腊那时的反民主学者的著作里找到“普世价值”的光辉,不要说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就是一部《论语》里也能挑出很多。既然西方人说起“普世价值”的时候,从来不引经据典,我们也没有必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拿现代西方的发展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普世价值”也是从二战以后才逐渐成形的。

现在西方人所说的“普世价值”已经越来越简单,简单到你无法提出反对意见。我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美国人拥抱的“普世价值”在历史上可并不都是这么简单的。例如他们从建国起就鼓吹自由――宗教自由,可在一百多年后,中国华工“猪仔”被运到美国时,因不信仰基督教而被歧视得一塌糊涂。同时,有记载称中国人带着自己的信仰物(菩萨之类的雕塑),被白人当成之物予以没收、烧毁。

从这一方面来说,西方之所以大多数信仰宗教,并且一国人大多信仰同一种宗教(例如天主教),正是宗教“不自由”的结果。哪里像中国,一个小乡村,信菩萨、信土地爷、信猫儿狗儿的都有,没有绝对的信仰自由,能有这么多信仰?

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至少可以告诉我们,现在说的“普世价值”,不但不是西方古已有之的,甚至二战以前,他们自己都没有完全拥有它。现在的“普世价值”里的宗教自由,绝对不是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也不是信仰佛教的自由,而是信仰各种宗教的自由,以及更重要的“你还拥有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而一些反对“普世价值”的人,却常常陷在早期资本主义确立的一些带偏见的价值观与文化观里。他们认为西方的自由,就是资本家的自由,就是支持民主的人的自由,却不知道,在西方民主制度已经确立的国家,所谓自由,更多的是反对民主的那些人的自由。支持民主的人能够上街游行,反对民主的人照样可以去。

更有意思的是,悬置道德判断与具体的某种文化理念不说,过去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普世价值”,还加上了必不可少的“宽容”因素(也有人用“包容”或“多元”)。这一宽容,让“普世价值”的界限更加宽广。也可以说,“普世价值”本身包含了对不相信甚至反对“普世价值”的人或者组织的“宽容”,有了他们,就是多元的一部分。现在,大家应该清楚为什么西方人几乎从来没有为“普世价值”而战,甚至争吵得面红耳赤吧。没有必要啊,普通人接受这些价值理念,至于一些不普通的人不愿意接受,大家给予的是宽容。

这就是简简单单的普世价值的威力所在。

“模式价值”的日本模式

大家应该发现,当今“普世价值”里根本不包含我们常常说的某种意义上的文化因素,而且也排除了道德因素――那些被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一般人都不会认为“普世价值”里包含了不要随地吐痰与尊老爱幼这样的的美好品德。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美国立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民主大佬都认为共和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美国人。用什么教育?当然是西方的文化精粹与西方价值观里的道德标准。仅仅从这点来说,当时的“普世价值”根本不能普及。所以,美国人自己也知道,没有相同文化的黑人不应该立即拥有民主等“普世”的投票权。

和早期西方人(例如英法与美国)动不动就搞殖民、搞文化歧视、搞种族主义不同,当今的“普世价值”不是穿西装的,也不只是吃麦当劳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被美国占领了,被美国人用“普世价值”洗脑了,但却没有被美国人殖民。于是,接受了“普世价值”的日本,他们文化几乎完好无损,一些习惯或者毛病,例如温文尔雅过头的礼貌、变态得连我都顶不住的AV,有哪一个不散发着日本文化与道德的原汁原味?甚至很多文化产品(例如日本动漫)已经开始渗透与蔓延到西方国家。

这些文化,剔除了糟粕,带上了“普世价值”的光环,在日本畅通无阻,威力无穷,一点也不比所谓西方文化差多少。

而孔子的思想与说教更多地集中在教育、道德与人际关系上。其思想相当一部分代表了中国文化,当我们用现在的“普世价值”来审视这些文化的时候,会发现这些文化与“普世价值”根本不存在冲突,甚至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

活在今天的我们,最幸运之处就在于可以在简单的普世价值观支配下,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缺失的框架与环境

西方国家目前推崇的几乎成了空壳的“普世价值”,需要的内核正是各个不同的民族与国家自己的文化、风俗、习俗与道德标准。如果没有了自己的道德标准,给你一个民主制度,给你一个好的法治环境,又能如何?

同样的道理,哪怕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有孔子这种思想家、教育家留下的精神富矿,可始终没有一个符合“普世价值”的“自由、民主、法治”的框架与环境,结果又会如何呢?很简单,孔子宣扬了几千年的道德便无法深入人心,更不可能在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

那些要复兴中华文化,抬出孔子的人不妨回顾一下:要想真正贯彻孔子的思想,最好的办法难道不是接受“普世价值”,建立一个制度框架,让大家在框架里,制定出符合中国文化与道德标准的法律法规?

可怜的孔子,始终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他想通过各国统治者来推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道德理念,却弄得自己很被动。他早就应该明白,那些美好的思想与道德,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才能最终开花结果。

孔子不明白没有关系,他已经死了两千多年。只愿今天活着的那些专家学者们不要做蜡石雕像。

上一篇:蔡元培为何离开北大? 下一篇:人大监督的“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