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福利院儿童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时间:2022-09-29 04:05:54

浅述福利院儿童情绪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摘 要】福利院儿童的成长环境是影响和塑造儿童性格特征的关键因素,福利院儿童自信心通常比较低,安全感弱,对别人缺乏信任,又未能掌握足够的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和表达自己心里话的方式。他们常常以很多不合适的情绪表达自己被忽略的不满,以引起他人的关注。针对福利院儿童的情绪问题,结合儿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社工在介入时,可以尝试观察分析案主的问题和需求,保持对案主的关注和需求的满足,激发案主的正面情绪和行为,发挥人际关系的影响作用和环境的约束作用。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情绪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一、福利院儿童情绪问题表现

儿童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对刺激的反应,即使是焦虑、恐惧、愤怒、悲伤等不良隋绪也是对刺激的反应。这种情绪实际上是一种信号、一种防御、一种宣泄。此外,儿童也会使用一些 “否认”“逃避”的“自我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我们应该允许孩子表现自己的消极情绪,并根据孩子表现出的情绪,及时地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类家庭儿童突出的情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渴望被关注与不信任的矛盾心理

无论在玩耍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性地留意社工或者类家长是否在关注着自己。一旦发现社工或者类家长的焦点没有集中在自己身上,便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以满足自己被关注的需要。破坏玩具,发出敲打的声音,推倒其他孩子的玩具,哭泣是其常出现的行为。

此外,由于内心安全感弱,自我防卫意识高,导致防御机制过于强烈而排斥他人情感接近。他们想得到关爱,又很怕得到关爱后突然没有了,以致儿童好像“逢人都可亲近”似的,但他/她会又要爱、又要恨、又要怕、与谁都难建立亲密信任关系,如儿童对社工的关心询问采取不回答的方式,拒绝社工为其保管东西。又如他们经常会问明天是哪一位社工过来,会经常追问已经完成任务离开的实习生去哪里了。

(二)焦虑

焦虑是儿童情绪障碍的重要表现。小年龄儿童的常见焦虑情绪是过分担心与最亲近的或所依恋的人分离,亦称分离性焦虑,如与父母分开时就大哭大闹。而小学组的儿童则表现为害怕他人的“遗弃”和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焦虑、丧失信心,如功课上遇到没学过的问题马上会很心急地请教社工,担心自己不能完成在作业,成为不听话的孩子。

(三)哭闹与逃避

哭闹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本能,而类家庭儿童哭闹的情绪较普通的儿童要更频繁一些。儿童在失去玩具,或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不采用说的方式表达,而是直接通过哭闹来引起他人的关注。对于自己的过错和责任则常采用逃避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四)暴躁与否认

他们对于使自己不满意的现象表现出更高的愤怒感,容易暴躁,常因小事指责其他同住小孩。如下棋输掉的儿童,他们常常会表现出“输不起”的态度,愤怒地扔掉棋子,大声呵斥同伴再来一局,又如对于抢夺自己玩具的同伴会用力地把其推倒。儿童好胜的心理则使他们对自己的错误表现出更多的否认态度,如为了能赢棋,儿童会在下棋过程中偷偷移动棋子位置,当被发现后,他们就极力地否认这种行为,以此来逃避被指责。

二、福利院儿童情绪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一)对儿童渴望被关注与不信任矛盾心理的介入

大部分儿童都表现出对被关注的强烈渴望,他们自我概念模糊,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同及赞许来肯定自我的存在及塑造自我形象,需要不断从他人口中得到肯定的回答来使自己安心。因此,社工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儿童,接纳这些儿童,在儿童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包过眼神或行动上的回应,不能让孩子感受到不理会或不关注他们的需求。但要把握好关注的尺度,否则容易导致儿童的过度依赖。此外社工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对儿童承诺的事情要言出必行,尽量提供一个正面、安全、可信任的环境,鼓励他们与同龄的学生交往,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及社交技巧。

(二)对儿童焦虑情绪的介入

焦虑反映儿童内心的不安全感及自卑。社工在面对儿童时,应当给予他无条件的关怀与接纳,以同理心感受儿童对外界的不安,以共情的态度帮助儿童减轻焦虑的感觉,积极协助儿童抒发与表达压抑的情绪,锻炼儿童的独立能力。帮助儿童树立解决问题,应对问题的信心。

(三)对儿童哭闹和逃避情绪的介入

哭闹是儿童发泄情绪的本能,如果发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让儿童先宣泄一下情绪,再教儿童用正确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用不理睬或者口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不是发脾气和哭闹。

逃避是儿童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儿童自我中心和团体互利互惠的归属感未建立是引发儿童逃避情绪的重要原因,社工可以通过目标订立、认识调节,逐渐内化儿童是非黑白的道德观念、责任观念,通过陪伴儿童一起面对过错,减轻其恐惧与不安,再逐渐鼓励儿童独立地面对过失。

(四)对儿童暴躁和否认情绪的介入

儿童的好胜心理,看重输赢,过度的自我能力感及自我中心,使其即使在日常非竞争中也常常要比别人做得好,并对失败表现出过度的愤怒情绪和对错误的否认。所以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游戏活动,引导组员正确看待输赢,鼓励儿童宽容、勇敢地看待失败。使他们更正确地看待输赢这个问题,而不是用脾气和耍赖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参考文献

[1] 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救助管理中的角色[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07).

[2] 关荐.王志强.儿童福利机构中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作者简介:曹坤建(1989.12- ),男,山东德州人,长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上一篇:论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 下一篇:家用汽车乘用空间的整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