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慈溪家电产业集群的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29 02:37:05

基于慈溪家电产业集群的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

摘要:慈溪以小家电为主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给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实际出发,建立协同服务物流体系,是慈溪家电业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最优选择。而高屋建瓴的发展战略则是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产业集群;第三方物流;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85-02

一、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及其物流业的基本现状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在这种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慈溪家电产业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产业集群代表;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从塑料零配件加工起步,历经从零配件加工到整机制造组装、从来料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自主创牌、从小家电仿制到大家电制造、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系列化生产、从先发优势到机制优势再到产业链优势的一个渐进式发展历程,实现了以中小企业集群为特色的快速成长。如今,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依托其灵活、完善的产业配套形成了竞争优势,推动了家电企业的快速成长,并发展成为慈溪的支柱产业,先后获得“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共建基地”、“中国家电采购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宁波慈溪智能新型家电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等称号,并作为 “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上榜中国内地“百佳产业集群”。

中国已形成了青岛、顺德、慈溪三大特色鲜明的家电产业集群,分别为国有经济主导型、乡镇集体经济主导型和民营经济主导型,不同的所有制属性深刻地影响了产业的成长路径和绩效,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特色和竞争力。慈溪家电产业集群虽然拥有诸多优势,如产业链较完善,经营者对市场变化趋势敏感,但在研发能力、品牌培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方面还与青岛、顺德存在较大的差距。就总体而言,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尚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以及资本链的低水平发展阶段,正面临着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要推动慈溪家电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建设与小家电为主的中小企业的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这方面,慈溪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

二、慈溪家电产业集群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独立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慈溪家电制造业企业的普遍选择,是由慈溪家电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决定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慈溪物流业随着家电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慈溪,有与货物运输相关的企业,从工商部门的资料库查询,登记注册为货物运输企业2820家,其中总部在外地的物流企业分公司30家,拥有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企业195家,稍具规模的物流企业34家(主要为配载基地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配载、专线类企业数量最多,约540家。另一方面,慈溪自从“十五”计划确定打造制造业基地和物流基地以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家电产业集群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特别是“十一五”期末,更是密集地了一系列产业推进政策。慈溪的物流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车道。不过,慈溪物流业相对家电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而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合作的物流公司零散化、层次多样化。承担慈溪家电物流任务的既有较大规模的、较为规范的物流公司,也有外地人在慈溪开办的小型车队、甚至个体司机,对于小家电,有的企业还有“带货”、快递等方式,还有一些是商从省外联系的前来提货的临时车辆;据调查,慈溪本土的物流公司承担的慈溪家电物流的运输量约占地区家电物流总量的1/3,更多的家电企业采用的是自寻物流为主,在一些大停车场信息、寻找运输车源。第二,物流信息缺乏共享。诸多家电企业之间,很少尝试将配货信息联合,以求降低成本、利益均享,因为没有一个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各个厂家又没有联合协作意识,习惯于单兵作战,因此无法形成物流资讯的共享;这其实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产品营销的综合成本。第三,物流的可跟踪性差。由于追求低成本,合作的物流公司综合实力有限,有些物流企业甚至是个体户,这样的车队难以确保物流的及时性,尤其是可跟踪性;由于物流企业与家电企业之间没有建立信息系统的联网,更没有建立公开的信息查询平台。第四,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选择独立第三方物流虽说是现在的主流,但并不意味着家电企业就根本不再需要现代物流意识,就不再需要物流管理;相反地,更应当以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来充分利用运能过剩的物流资源。

三、家电产业集权的第三方物流模式优化设计的原则

第一,可靠性原则。在家电配件物流运输中,选择运输工具应优先考虑适合集装箱运输的车辆、船舶、机车,因为在长途运输过程中,集装箱运输的质损率最低,并且统一了运输工具规格,在调运过程中,无须多考虑运输工具的适载性,便于进行路径优化。第二,安全性原则。运输系统的安全是保证物流运输的前提,而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是保证运输安全性的首要条件,它包括人身、设备、贵重程度、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易碎、易燃等危险性),然后选择可靠安全的运输方式。第三,及时性原则。配件运输的在途时间和到货的准时性是衡量运输效果的又一重要指标。运输时间的长短和到货的准确性不仅影响配件周转的快慢,而且还对生产的顺利进行影响很大,由于运输不及时造成用户缺货,有时会对客户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第四,低成本原则。运输成本的多少是衡量运输系统的综合指标,也是影响物流运输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运输费用似乎和以上的三个原则相悖,如为缩短运输时间,选择速度更快的运输方式,一般会引起运输费用的增加。因此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既保证生产的顺利开展,又要保持运输系统的低成本,需要综合考虑全局之后,衡量一个最优的方案。第五,信息化原则。现代物流运输系统必须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之上,物流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客户、供应商、物流承运方的数据。以互联网为平台,使用标准的数据结构进行数据交换。为了将移动的车辆也纳入运转的信息链中,则需要使用移动信息系统,比如通过安装车辆GPS装置等先进物流技术装备,将既定的合同数据、路线数据、车辆数据和行驶数据都收集起来进行储存、交换、处理。

四、家电物流协同服务体系设计

基于家电产业集群的第三方物流协同服务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职能范围及其关联空间内,由对家电物流需求、物流设施、物流资源以及信息、资金、人员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家电物流协调服务体系主要目的在于:第一,所有业务参与方都统一使用协同服务平台,实现跨组织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第二,用户企业可以使用该协同平台,根据业务内容、线路、区域、业务种类选择指定承运商;第三,物流承运商使用该协同服务平台接收物流订单,更新订单状态,上传电子回单;第四,供应链各方使用该协同平台可以查询运单状态,实现交货、到货在线预约;第五,企业通过统一平台管理所有业务,并为客户和供应商提供统一的在线服务;第六,协同平台为所有业务参与方提供统一资金结算;第七,协同体系的构建,实现最佳服务标准、最低综合服务成本和最好的资金支持。

物流协同服务基本流程:第一,信息获取,即通过市场营销等方式取得物流需求信息;第二,方案形成,即协同服务平台根据物流需求,以事先设定的服务/价格方式,如最佳均衡匹配方式、价格优先方式、速度优先方式、自行组合方式等,形成相应物流服务供应方案及报价预案;第三,协议确定,物流需求主体根据自行需要选择物流服务方案,确认订单形成物流服务协议;第四,执行方案,即根据所确定的服务方案,由协同平台组织提供物流执行服务,并全程跟踪方案执行过程,随时根据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与客户沟通及修正服务方案,以保质保量安全地完成协议规定任务,执行完成后,即发回反馈信息通知客户,同时进行该协议结算工作;第五,总结评估,即在执行完成本项服务协议后,即时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委托方和服务方,增加客户的诚信度。

五、提升慈溪第三方物流竞争力的战略思考

慈溪第三方物流面临高效率、高质量、专业化、国际化等多种挑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开源节流、优化内部结构,降低物流成本、增强自身竞争力,通过实施服务转型升级、行业整合和精细化管理三大战略,不断成长壮大。

第一,服务转型升级。通过促进“企业物流”逐步向“物流企业”的转型,来进一步推动物流的社会化进程。从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入手,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重点搞好以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为主的企业物流;对现有运输、仓储、等企业进行改造重组,逐步将单体物流组合成相对聚集、布局合理的中心网络,努力构建社会物流系统。第二,行业整合。尽管第三方物流是发展趋势,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而全、小而全”及“肥水不外流”的观念,不仅增加了物流成本,也制约了物流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因此行业洗牌不可避免。特别是随着社会物流的快速发展,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资金薄弱、网络覆盖面小的物流企业在竞争中是没有优势的,物流企业只有通过规模效应才能获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随着物流业竞争的加剧,如果中小型企业不选择主动合作,届时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淘汰,所有的物流企业都不可避免地接受市场的选择,谋取主动长远的发展之路。第三,精细化管理。现代物流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势在必得,以达到与客户企业双赢的终极目标。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要求摒弃传统物流业的“家长式”或是“家族式”的粗放管理模式,以降低客户物流成本为己任,无论是对资产性还是非资产性企业而言,信息系统的构筑都显得至关重要;而电子商务的发展更需要物流一体化做支撑,依客户业务流程而量身打造的信息系统将作为与客户端无缝对接不可或缺的组件。

参考文献:

[1] 乔观民,全继业,黄天元.慈溪市家电产业群的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2005,(6).

[2] 樊新杰,叶文涛,张冰.关于加快发展慈溪市现代物流的几点建议[J].宁波经济丛刊,2004,(3).

[3] 白光利.家电物流模式的探讨——海尔物流与安泰达物流的对比[J].家电科技,2005,(2).

[4] 陈文若.第三方物流[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5] 肖亮.产业集群发展视角下的物流服务系统重组模式[J].管理现代化,2007,(2).[责任编辑 安世友]

上一篇:柬埔寨股市“淘金”记 下一篇:追尾,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