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浦区如何率先实现农机现代化

时间:2022-09-29 02:29:45

浅谈新浦区如何率先实现农机现代化

“十二五”是新浦区贯彻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崛起腾飞、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新浦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根据《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分析新浦区当前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抓住农机化发展机遇,科学规划,力争尽早实现农机现代化谈几点观点。

一 、2011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1.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快速增长

2011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5.13万千瓦,5年来年均增长12%。拖拉机保有量达3397台,配套犁、耙、旋耕机、播种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机具5306台套,配套比1:1.56,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拖拉机动力26.22千瓦。排灌动力机械达3899台,逐步向低耗、高效机型发展。稻麦联合收割机达1101台,年均增长约15%,逐步向高性能、大中型自走式机型发展。渔业机械达3766台,农用运输车402辆,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42台,均比2010年有较大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增长

2011年,全区完成机耕面积20844公顷,机电灌溉面积达22033公顷,机械植保作业面积达20122千公顷,有效地抗御了旱、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三麦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9510公顷和9959公顷,从种到收全程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机械插秧配套的规格化育秧技术逐步完善,并在全区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面积达4920公顷,机插率达42%,水稻机收面积达10031公顷,机械秸秆还田面积达8400公顷,均比2010年有较大增长。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机械化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

3.农机产业化经营增量提速

2011年,全区乡村从事农机作业、供应、维修等经营服务人员达6362人,全年农机经营总收入达6984万元,年均增长近20%,农机经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全区农机管理部门组织推广高性能插秧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等农业节本增效新机具、新技术,每年都有新的增长。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千余人次,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人员安全检审率达95%以上,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400余台次,作业面积达25160亩,实现总收入达1700万元。

二、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全区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全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3%、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水稻机械化栽插率突破55%、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65%。到2013年,全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8%、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5%、水稻机械化栽插率突破75%、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75%,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迈进高级阶段。

1.农机装备水平

到2014年,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500台,小型拖拉机稳定在3000台左右,联合收割机达到1500台,水稻插秧机达到500台(其中乘坐式200台),秸秆还田机达到1200台套,地方财政配套资金800万元。

2.农机作业水平

到2014年,三麦、水稻生产机种、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0%、95%,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分别提高到75%、90%,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设施渔业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规模畜禽养殖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建成高效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5个。

3.农机服务水平

大力培育发展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大户,到2014年,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总量达到15个,其中三星级以上示范农机合作社达8个以上。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继续大力组织农业机械广泛开展跨区作业,不断增强农机服务能力。到2014年,全区农机作业总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

4.农机安全水平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农机事故责任追究制及农机事故预警机制,努力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依法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大中型拖拉机、上道路行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率到2014年分别达到90%、95%、95%,农机事故发生率年控制在2‰以内,事故亡人率年控制在零,保障农机化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三 、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

根据既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主要抓好科技推广、跨区作业、平安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工作,着力发挥农机部门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把新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1.扎实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实施贴心服务工程

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要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在履行公益性事业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及农机生产企业的需要,增强服务功能,开展多种经营活动,提供有偿服务,取得合法收益,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方位的服务能力。加大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年新增高速乘座式插秧机50台,联合收割机200台,谷物精少量播种机50台,高效、低毒、超低量喷雾喷粉机具500台,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机具200台套,大棚卷帘机200台,微型耕整机100台套,烘干设备5台套,秸秆粉碎还田机100台,新增动力性好、耗油量低、环保型大型拖拉机100台。

2.加强农机跨区作业的协调调度,实施强农富农工程

加强对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引导与协调,建立科学高效的协调机制,加强横向联络平台建设,提升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跨区作业区、镇二级行政调度体系,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合理配置农机具资源,稳定跨区机收三麦面积,扩大跨区机收水稻面积,创新跨区机插秧方式,做好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维修保障、油料供应、中介服务等工作,重点加强与燃料供应部门的协调联系,确保农忙时节的农机具动力燃油的供应。

3.健全优化农机化服务网络,实施体系建设工程

进一步鼓励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协会、专业服务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促进机具、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搞活农机服务市场。鼓励扶持发展农机专业户,增强其经营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主体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化服务,逐步形成以区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多种经济组织参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

4.加强农机安全作业监管,实施平安创建工程

要按照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依法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针对农业机械作业面广量大、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以及不同农机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从源头上消除农机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确保农业机械安全作业。

5.促进农机信息化发展,实施农机天网工程

要紧盯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特别关注信息技术在农机化方面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机械技术的融合与渗透,积极引进开发融合最新信息技术的低碳、环保型先进农业机械,促进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运用。进一步整合农机及农业生产信息资源,增强广大机手和农户之间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农机服务市场需求信息,合理配置资源,以引导农机有序流动,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增加机手和农户的收入。

四、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保障措施

1.深化农机化事业改革,提供体制保障

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进农机化事业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科学界定农机化事业的政府职责和市场领域,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不断扩大社会参与度。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分类管理,逐步形成公益目标明确、资金投入多元、监管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运转协调高效的农机化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机管理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机化事业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加强农机化管理服务机构尤其是基层组织机构建设,在人员配备、工作经费、办公设施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推动乡镇按照土地农机需求量、保有量总数的一定比例配备农机化工作人员,乡镇设立农机化服务站,村设立农机管理服务技术指导员。抓住国家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机遇,扎实推进农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机化干部教育培训。加大农机化特有工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一支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农机化技能人才队伍,提高农机管理服务水平。

3.拓展多元化筹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社会资本多渠道筹资并举的多元投入机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提高农机化事业经费和工作经费在公共财政预算中的比例,探索建立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农机化经费投入机制。强化农机化事业发展中的责任主体地位,继续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的资金补贴,区级财政每年根据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量拨出专款配套补贴。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导向,逐步形成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项目补贴等方式为核心的公共支出政策,引导农民个人资金等民间资本参与,使政府有限财力发挥更大作用。

4.建立监测评估机制,促进工作落实

强化《连云港市“十二五”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地位,按《规划》分解年度工作,细化指标进度,使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体现新浦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精神和要求。建立新浦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规划监测与评估机制,2013年进行一次中期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2014年底进行全面总结评估。

上一篇:浅谈园林苗圃的日常管理 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