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60年:与国同运

时间:2022-09-29 02:18:06

外贸60年:与国同运

60年里,新中国外贸与这个国家一起经历了风霜的洗礼,也一起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外贸易几经周折,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到1952年升至19.4亿美元,占GDP的9.3%。此后数年的建设期内,外贸平稳发展。但是,“”和“”不期而至,使我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外贸也受到严重影响,到197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仅达到148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甚至跌到了8.6%。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贸迅猛发展,200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5616.3亿美元,占GDP的59.2%,我国也由此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和第三大贸易国。到2009年上半年,按照WTO的统计,中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6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外贸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各阶段均有鲜明特点。

1949-1978起步与磨难

全面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即便外贸领域也不例外,从事外贸的主体全是国营贸易企业。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贸经历了战后10年的恢复发展。之后因“”和“”的破坏,陷入长期停滞。

1949-1959年,刚刚起步的新中国外贸经历了10年的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苏联和东欧等原社会主义国家;进口工作主要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展开,同时也有抗美援朝期间购买的军事装备和物资;出口产品则以矿产品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大量出口初级产品,1956-195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4年保持顺差。到195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3.8亿美元,是1950年的3.9倍。

1960-1966年,“”严重影响了我国外贸发展。“”于1958年开始,但其对进出口的影响直至1960年方才全面显现。1960-1962年,我国外贸连年大幅下滑,1962年进出口总额为26.6亿美元,相当于1959年总额的60.7%,低于1955年的水平。1963年后,随着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外贸开始恢复增长,但直到196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才超过1959年的水平,达到46.2亿美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我国进口贸易出现重大变化,技术设备引进开始转向欧美等西方国家。

1967-1977年,“”的十年浩劫再次重创我国外贸。1966年“”爆发,刚刚有所好转的外贸形势急转直下。这一次,尚显疲软的外贸再也没有力量抵挡强势冲击,“”对进出口的影响在1967年就开始显现。1967-1970年,外贸进出口连年下滑,直到1971年才超过1966年的水平,达到48.4亿美元。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工作也于1968年被迫中断,至1972年方才恢复。1976年,受“”破坏,外贸进出口再次出现负增长,总额由上年的147.5亿美元降至134.3亿美元。“”期间,我国甚至一度停止征收关税。

1978-1991 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为外贸发展注入活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定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中国外贸迎来一次发展的春天。1978-199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6.4亿美元增至1356.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5.6%;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也由9.7%迅速提高到33.2%。这一阶段,因建设需要,我国大量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外贸在大多数年份里出现逆差,逆差额累计高达306.6亿美元;其中1985年贸易逆差最大,高达149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21.4%。1980年,我国恢复关税职能,此后进出口税收持续增长。

伴随着进出口额的迅速增长,进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0.3%降至1991年的22.5%,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0.7%升至1991年的72.5%。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34.8%降至1991年的17%,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5.2%升至1991年的83%。

加工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在外贸进出口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1981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整体出口的比重为5.1%,1985年升至12.1%,1991年进一步升至45.1%。同时,1981年加工贸易进口占整体进口的比重为6.8%,1985年升至10.1%,1991年进一步升至39.2%。1988年以前,加工贸易每年都产生贸易逆差;自1989年起,加工贸易每年都产生贸易顺差,并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这一时期,在计划经济的大框架下,我国外贸体制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首先,政府从下放外贸经营权入手,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同时增设对外贸易口岸,改革单一的指定性计划管理体制。其次,完善外贸管理,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建立外贸经营权审批制,通过出口退税等政策鼓励出口。再次,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中央和省区市分级管理外贸。此外还在外贸领域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核定地方和外贸总公司的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及经济效益指标。同时,专业外贸进出口总公司也与大部分省市外贸专业分公司脱钩。另外还开始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最后,逐步取消补贴,鼓励外贸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1992-2000 再沐春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推进,促使外贸发展走上良性轨道。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外贸随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在外经贸政策方面,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汇率机制、统一外汇留成,取消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彻底打破“大锅饭”机制,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在此基础上,启动综合配套改革,统一政策,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实行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制。

1992-200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655.3亿美元增至4742.9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4.4%。除1993年出现122.2亿美元的逆差外,其他年份均有较为明显的贸易顺差。1998年贸易顺差达到高点,为434.7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3.4%。这一时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33.9%升至2000年的39.6%。2000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升至全球第7位,进口额升至全球第8位。

进出口额的迅速扩张,带动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20%进一步降至2000年的10.2%,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80%升至2000年的89.8%。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16.4%升至2000年的20.8%,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83.6%降至2000年的79.2%。同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了17.5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进出口迅速扩张的重要力量。1986年,外资企业进出口额仅有29.9亿美元,占当年外贸总额的4%。到1992年,这一比重升至26.4%,2000年进一步升至49.9%。在我国外贸出口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20.4%稳步升至2000年的47.9%;在我国外贸进口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32.8%升至1998年的54.7%,2000年回落到52.1%。

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也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国内增值率明显上升。1992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整体出口的比重高达46.6%,1999年进一步升至56.9%,2000年有所回落,但仍高达55.2%。同时,1992年加工贸易进口占整体进口的比重为39.1%,1997年升至49.3%,2000年回落至41.1%。自1994年起,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而在1994-2000年的大多数年份里,加工贸易顺差均大于全部货物贸易顺差。在此期间,我国累计产生贸易顺差1715.6亿美元,而加工贸易产生顺差1944.5亿美元。1992年以来,加工贸易产品的国内增值率也在总体上明显提高。

外贸进出口额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大幅增长。1992-2000年,我国先后3次大幅下调关税,关税总水平由43.2%降到16.4%。与此同时,我国关税收入却由1992年的212.8亿元增至2000年的750.5亿元,年均增长17.1%。进口环节税收入也由1992年的166.1亿元激增至2000年的1491.5亿元,年均增长31.6%。

2001年后 走进新时代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外贸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外贸经营管理开始全面与国际接轨,外贸管理体制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外贸环境更为宽松,各类外贸企业在更为公正、透明的政策环境下公平竞争。2001-200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5096.5亿美元增至25616.3亿美元,年均增长25.9%;贸易顺差由225.5亿美元激增至2954.6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由38.5%升至59.2%。2008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和第三大贸易国。

这一时期,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占全部出口产品的比重由2001年的44.6%、17.5%和10.5%,分别升至2008年的57.6%、29.1%和13.0%。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已经超越美国和日本,在全球所占比重超过10%。出口方面,我国1000多种产品的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进口方面,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加工贸易结构开始调整,加工贸易产品的国内增值率进一步提高。2001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整体出口的比重高达55.4%,2002年开始明显回调,到2008年已降至47.2%。另一方面,2001年加工贸易进口占整体进口的比重为38.6%,之后有所波动,到2008年已回落至33.4%。2001-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全部货物贸易顺差;2006年后,二者基本持平。自2002年起,加工贸易产品的国内增值率持续上升,2008年接近44%,比2001年高出7.7个百分点。而据海关估计,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的实际增值率高达53.7%。

此间,外资企业对进出口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1年外资企业进出口占当年外贸总额的50.8%,2008年该比重升至55.1%。其中,在出口方面,外资企业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50.1%升至2008年的55.3%;在进口方面,外资企业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51.7%升至2008年的54.7%。2001年,外资企业进出口产生贸易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的24.7%,2008年该比重升至54.7%。2008年,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领域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占当年加工贸易总额的84.5%。

这一时期,我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特征十分明显。2008年,尽管我国仍以亚洲为主要出口市场,但对其依赖程度已明显降低,亚洲占我国出口市场的份额已跌至46.4%,比1992年下降了27.7个百分点。北美曾在2001年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占我国出口市场的21.7%;2008降至第三,占我国出口市场的19.2%。其他地区在我国出口市场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8年欧洲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占我国出口市场的24.0%;拉美、非洲和大洋洲2008年分别占我国出口市场的5.0%、3.6%和1.8%。

外贸进出口额大幅增长,继续带来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大幅增长。2001-2008年,我国根据入世承诺大幅下调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6.4%下调到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降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为8.9%。但是,受进出口量急剧增长拉动,我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继续大幅增长。

上一篇:黑暗之海 第11期 下一篇:距“金融四岛”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