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学习型家庭中健康成长

时间:2022-09-29 12:51:33

让孩子在学习型家庭中健康成长

题记:最近整理资料,居然在一堆材料里发现了自己的一篇旧稿,勾起了不少回忆和思考。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最初的写作动因完全是为了“交差”。大概是女儿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学校要推荐我做区的优秀家长,并要求写一份总结材料,介绍一下自己的“家教经验”。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比较犹豫,因为我们的孩子非常普通,谈不上优秀;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谈不上什么“经验”,而是充满着问题、困惑甚至教训。另外,我当时好像手头还正忙着一件别的什么事情。但是,学校那边一再催促,盛情难却,我只好把这个任务接受下来,并非常认真地总结和写作,彼情彼景至今还依稀记得。细读十年前的这篇旧作,对照女儿的成长过程,我觉得其中有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思考,所以不揣谫陋,稍加修改,拿出来与大家见面。修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女儿的要求,隐去她的名字和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的相关信息;二是压缩篇幅,特别是大量删去了第二、第三部分的一些文字。

孩子在学校和老师的培育下,取得了一些进步。在配合学校、老师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心得和体会,我们愿意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 确立“五好”培养目标

到底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很多家庭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从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实际、特点出发,给她确定了一个“五好”培养目标,即身体好、品德好、心理好、性格好、习惯好,并相应制订、实施了四个“行动计划”――健体计划、修身计划、强心计划和养性计划。

第一是身体好。孩子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将来干什么都受到影响。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个好的身体,实际上就是为孩子储蓄了一笔巨大的潜能和财富。为此,我们一直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锻炼她的体魄。孩子小时候是在外婆家请保姆带的。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她一度比较娇惯、孱弱、内向,运动技能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根据儿童天生好动、好奇的特点,为她拟订并实施了“健体计划”。我们住的离几所大学都比较近,旁边还有一所体育运动学校,体育锻炼的条件很好,我经常一放学就把她带到这些地方锻炼身体。从最简单的跑步、爬杆开始,到翻单杠双杠、下腰、劈叉、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等等。渐渐地,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首先是身体强壮了,吃饭、睡觉的状况比以前大有改善;其次,体育成为她的爱好和强项,不少体育项目她都饶有兴趣;其三,从体育活动中,她感受到了快乐和自信,性格变得开朗活泼了;其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自信产生了迁移作用,使她在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中也表现出了自信。

第二是品德好。品德好的重要性用不着多说,没有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品德方面出差错。但是,在小学阶段,到底应该让孩子养成哪些良好的品德?通过哪些方法才能有效地让孩子养成这些品德?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我们为孩子拟订并实施了“修身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一是诚,就是要诚信、诚实、真诚,不说谎,不虚伪,不做作,守信用;二是善,就是善意地对待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多看到别人善良的一面,遇事多往好处想;三是勤,就是勤奋、勤快、勤劳,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当然,品德的目标不只是这些,但是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在这个具体的孩子身上,首先必须做到这几点。这几点做到了,就为她的立身、做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其他的、更高的要求,可能才合适、有效。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有不够诚实的言行,我们发现后,总会认真对待,并采取谈话、适度惩戒等方法,努力培养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同时,孩子犯了错误只要主动承认,我们就采取不责怪、不处罚的“二不态度”,并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想办法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免得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隐瞒;又比如,孩子不知稼穑苦,经常会有浪费、攀比和不尊重别人劳动的现象,我们就经常带她到我的农村老家去,亲身感受农村生活的艰苦,通过背古诗、讲故事,让她承包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形式,引导孩子了解、体验、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又比如,孩子与同伴发生争执,我们就引导她善意地去看待对方,不记仇,不寻求报复;又比如,每次上街看到乞讨的人,我们就跟孩子讲,这些人既然上街乞讨,就一定有他的难处,我们就都要尽自己一份爱心去帮助人家。有什么地方发生灾难,或者班级里哪位同学生病,我们都提醒孩子主动关心,并经常鼓励她捐款捐物。总之,孩子的品德养成要从小、从实抓起,而且要常抓不懈。

第三是心理好。一个孩子身体健康、品德良好,但是如果心理不健康,那还是很成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面临的竞争比较激烈,社会、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又高,难免有一些心理上的疙瘩,女孩子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多。为此,我们拟订并实施了“强心计划”,旨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导和教育。主要内容:一是平等心理。让她知道,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平等的。因此,要以平等、平常的心态对待一切人。在任何人面前,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傲;二是竞争心理。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竞争是难免的,也是激烈的。竞争就会有成功,也有失败。凡事只要付出了、尽力了,哪怕不成功,即可心安理得。三是耐挫心理。有竞争,就会有失败和挫折。因此,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失败和挫折。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经得起风雨,受得了挫折,不能一遇失败就一蹶不振,而要把挫折和失败化为自己成长的营养。我们实施“强心计划”的主要做法:一是注意观察孩子日常的心理变化,在一些关键点上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比如,孩子参加班委竞选,以一票之差落选。竞争受挫,她本人比较失望,这是她心理变化的一个关键点。我们知道后,及时帮助她正确对待这件事,化解她心理上的问题,鼓励她下次争取选上。经过疏导,她终于能正确对待这件事,并在以后的竞选中以较高的支持率如愿以偿地成为班级的学习委员。第二,引导孩子读一些名人传记,或给孩子讲一些名人故事,和孩子一起学习名人对待荣誉、对待他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和方法。第三,和孩子一起学习、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并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我们平常很注重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有些问题没法解决,就及时和孩子的老师联系。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一直兼任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既教书又育人,关心孩子,了解孩子,这方面的办法很多,也很管用。

第四是习惯好,第五是性格好。人们常说,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习惯没有养成,性格古里古怪,孩子将来的发展肯定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很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并拟订、实施了“养性计划”。习惯方面我们主要关注这样几点:一是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先复习再作业的习惯、作业完成之后立即检查的习惯等等;二是思维习惯。如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凡事都往好处想的习惯、凡事都想有所创新的习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等等;三是生活习惯。如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先做作业再游戏的习惯、早睡早起的习惯等等;四是其他习惯。如日常行为习惯、个人卫生习惯、东西摆放习惯、待人接物习惯等等。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习惯成自然。

性格方面,我们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尽量让孩子像个孩子,说孩子的话,做孩子的事,尽量避免孩子过早成人化;二是尽量让孩子活泼、开朗、快乐的天性得到保护和张扬。孩子天生多是活泼、开朗、快乐的,我们成人不能扭曲其天性。三是防止家长或成人的不良性格对孩子产生污染。家长要注意克服自己性格中的不良因素,特别要注意防止不良性格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

二、建设“学习型家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建设一个学习型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在建设学习型家庭方面,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营造学习氛围。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我们家还无法做到每人一个书房。但我们努力做到每人有一张书桌,每人有一个书橱,每人有一盏台灯,每人有自己的藏书,每人有自己订阅的报刊。我们家拥有各类藏书数千册,长期订阅的报刊有《新华文摘》《读书》《读者》《人物》《语文学习》《报刊文摘》《中国教育报》等等。孩子有藏书上百册,经常听的磁带上百盒,订阅的报刊有《小学生语文学习》《小学生数学报》《未来科学家》《小哥白尼》等等。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要带孩子去逛书店,并鼓励她自己挑书买书。家里的书、报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第二,父母带头学习。由于我们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深知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一直都坚持读书、看报、学习,还经常写些文章发表。这在客观上为孩子带了个好头。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养成了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甚至每次上厕所也拿本书,在亲戚朋友中被称为“小书迷”。

第三,和孩子一道学习。我们经常和孩子一起听英语、说英语,听故事、讲故事,看新闻、说时事,一家三口还经常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气氛宽松,其乐融融。在和孩子一道学习的过程中,从孩子的身上,我们成人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四,创造学习条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尽力为孩子创造学习的条件。家里琴棋书画方面的设备都有,玩具、体育用品很多。添置这些设备和工具的目的既不是让孩子考级拿奖,也不是期望孩子成名成家,而是让她在感受、接触中培养兴趣,陶冶性情。

三、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学校是培养、教育孩子的重要场所,老师是孩子重要的领路人。因此,家长应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和密切的联系,加强与学校、老师的配合,多向老师学习、请教,共同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经常通过孩子了解学校、老师的要求。家长再忙,每天总应有一些时间和孩子交流。我们总是利用这种交流的机会,及时了解学校、老师的教育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

第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每次家长会,我们都积极参加。因为在家长会上,老师不光通报孩子各方面的情况,还介绍有效的教育方法甚至是一些家长的成功经验,我们很受启发。学校、班级组织的一些活动,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我们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作近距离的观察,可以对老师的特点、学校的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和班主任、任课老师经常保持联系。由于每天和学生接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孩子都有比较全面、深入、客观的了解,经常和他们联系,虚心向他们讨教,教育孩子才能有的放矢。

以上是我们培养、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未必妥当,写出来和大家交流,敬请指正。

(金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10013)

上一篇:水磨年糕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下一篇: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