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引领“立法引领”

时间:2022-09-28 11:44:52

公平正义:引领“立法引领”

新时期呼唤立法新思路。党的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等,彰显了党的执政理念升华。5月30日至6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广东就加强立法工作调研时强调,“使立法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引领新发展”等。这一论断,则是贯彻十精神,对人大立法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发展引擎是改革,改革要运用法治方式。在3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一般是改革在先,立法予以确认、巩固和规范;立法在发展“后腰”上用力:“保障推动”。改革开放初期,鉴于历史条件限制,为冲破思想樊笼,“不争论”,大胆试大胆闯。而有些改革带有人治色彩,所遇阻力较大,“试错”交的“学费”较高,与法律冲突导致法律权威性受损等,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正是30多年改革、发展和法制良性互动,催熟了“立法引领新发展”。凡改革需法律立改废的,立法应与其同步决策,进一步凝聚智慧共识,将其完善并纳入法治轨道,引导带领“新发展”前行。

方向是根本,立法要有明确路标。“新发展”,是指新的科学发展,“立法引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才能实现这一原则。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兴衰存亡的共同缘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处于发展机遇期、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官民”冲突、劳资冲突和贫富冲突,一些领域消极腐败多发。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利益固化藩篱这块“硬骨头”。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如果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经济就没有持久效率、活力和后劲;如果一味追求GDP,公民政治、安全、生态、社保、就业等权利保障不力,发展就不会持续。可以说,公平正义是平衡利益关系、消解矛盾、经济社会等健康发展的“钥匙”。而法律的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公平正义是其应有之义。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突出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对“立法引领”的引领。

春暖花会开。公平正义引领“立法引领”,对地方人大来说,需要两个好“环境”。一是“体制环境”。人大的法定职能特点赋予其相对“超脱性”。要完善人大发挥民主主渠道作用的机制,为党委改革决策提供“金点子”,为立法铺好路;将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于立法,对较大立法分歧,宜建议党委:建立党委、人大与作为法规案提案人的政府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二是“不同而和”的舆论环境。要引导形成共识,即在政治目标一致前提下,对立法选项、立法中具体问题,提案人、人大与公众之间,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之间,各利益群体之间有不同声音,是立法应有之义;观点充分碰撞交流,才能打磨出和谐良法;辩论激发智慧共识,利于增强公民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信心。

要有政治勇气。以公平正义为标尺,以人大监督、社会监督的视角,审视完善立法程序。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克服权力与权利、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关系配置不平衡倾向,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考核体系等要求,贯穿于立法各环节,明确人大、政府各有关部门相应责任及检查评估制、问责制。

善抓“牛鼻子”。一是,没有规则公平,就没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要完善立法公开、公民参与规则,明确实效性要求。如,明确公开知晓率、征求意见反馈率标准,平衡诉求表达能力,放大“弱声”,打捞“沉没”的声音等。二是,设置审议环节辩论机制,为公民参与辩论“搭台子、定规则”。三是,增强科学性和法治理性。敢于善于对不合理诉求说“不”;不能简单地认为“群众说咋办就咋办”,有时候大多数人的意见不见得是正确的。要引导立法参与者正确认识局部和整体、眼前和长远利益之间关系。四是,没听到“不”,也要设置“反方”,以逆向思维完善立法决策。五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也适用于立法权,要建立立法“差评”收集机制,及时回应改进。

公平正义是永恒追求。落实“立法引领”,就要夙夜在公,勇于担当,让立法发出公平正义之光,演绎绚丽中国梦!

上一篇:身无法袍 但应有为 下一篇:牵手共建庆"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