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录鲁迅作品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9-28 11:19:39

对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录鲁迅作品的几点建议

内容摘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鲁迅选文中,鲁迅的人格魅力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该文从鲁迅作品的选择、编排、使用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了解鲁迅。

关键词:初中语文 鲁迅作品 选录 建议

每个读过中学的人,对鲁迅笔下的人物,如孔乙己、闰土、杨二嫂、双喜等都会存有深刻印象。从二十世纪20年代起,鲁迅作品就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就像英国人敬仰莎士比亚,德国人怀念歌德一样。然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鲁迅选文中,鲁迅的人格魅力没能完全体现出来。笔者认为鲁迅作品的选录应从选择、编排、使用上进一步科学规划,通过对鲁迅进行全面的解读,来汲取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鲁迅作品篇目的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初中语文教材选录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社戏》和《故乡》,笔者认为《故事新编》也是极富特色的作品,可以适当选录。《故事新编》是鲁迅从古代取材写作而成,所取的多是古代的传说小说之类,是“将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将古代的神话传说以及史事放在当时的时代进行一种再认识和思考,这是一次古人与今人精神的相遇,作品在古老的历史故事中注入时代的气息,把那些中国传统中的神话英雄(从女娲到后羿、夏禹)与圣贤(从孔子、老子、墨子到伯夷、叔齐)从神圣的高台拉回日常生活中,还原为和我们一样的常人、凡人。在这些诙谐幽默的故事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悲凉与苦涩。它的内容古今交融,想象丰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的《无常》《女吊》《补天》《奔月》《铸剑》都较适宜学生阅读。鲁迅以犀利的笔锋、彻底怀疑的精神,将人生的苦境揭示给人看,给古老的传说注入了新的内涵,启发学生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问题,重新思索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教材中选录的《雪》来源于散文诗集《野草》。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和杂文是“为他人”而写,但他写的《野草》是“为自己”,他的哲学都在《野草》中。教材可选择《过客》,这篇作品是鲁迅对自己生命哲学的一个归纳,可让学生真正了解到鲁迅的灵魂深处,理解鲁迅的精神实质。当我们看到这个在旷野中匆匆而过的“过客”形象时不由得联想到鲁迅本人,他不停步地前进着,无论是恳挚的劝告,还是热情的安慰,都无法使他改变主意。他不清楚前面是什么,料不定能否走完,却充满着一个战士毫不懈怠的精神。这类文章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使他们不断地奋发向上,即使在以后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与挫折也不能放弃,就像“过客”一样,就算前面是“坟墓”,但仍然要前进,追寻自己的理想。

另外,鲁迅的古文造诣很高,旧体诗写得也很出色,在他存量不多的旧体诗当中,有一些很值得一读。《自题小像》中有对祖国挚烈的爱慕,深切的忧思,也有决心为祖国献身的伟大誓言。《自嘲》中鲁迅先生向老朋友郁达夫抒写了自己当时的恶劣处境和自己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精神的集中体现,一直广为传诵。《答客诮》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父亲的爱子深情。这些旧体诗用朴素的语言,蕴涵了厚重的情感,记录了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和人民救国图强的不懈斗争,抒发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情怀。

鲁迅与朋友间的书信有时可作为补充材料让学生去了解。鲁迅书信大多坦诚率真、朴素平易、言约旨丰、微言大义、儒雅洗练、妙语连珠。鲁迅书信有很多思想价值极高的篇幅,如《两地书》第一集中的信,是对于人生道路和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适宜编入自读课文中。由于鲁迅选文文体丰富,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文本互涉的方式,把各种文体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品读,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鲁迅。也只有尽可能多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点带面地进行学习,对鲁迅作品才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鲁迅作品编排的建议

鲁迅先生是一位有着深厚国学修养的大家,他十分注意从生活中选择语言,如《孔乙己》《故乡》。但他又十分注意“无一字无来历”,注意对语言文字的锤炼,他爱用那些常见而独到的字眼,有时候甚至是一些生字,因其有着深厚的古文字修养,只要需要,就可以拈之即来,用得其所。但鲁迅的文字由于年代原因,很多用法尚未规范。以往的教材,为了忠实原著,编者几乎没有进行修改,只是采用注释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憾,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实际上,对于这些不规范现象,应区别对待。

首先,应对选文语言进行适度的规范处理。鲁迅选文中,有许多我们现在看来写错的字,如:“漂渺”应为“缥缈”,“那”应为“哪”,“向午”应为“晌午”(《社戏》);“伊”应为“她”(《故乡》);“斗”应为“抖”(《藤野先生》);“钞”应为“抄”,“服辩”应为“伏辩”(《孔乙己》)。以上只是略举几例,选文中该情况还有很多。新课标对各学段的“识字与写字”内容都有“规范、正确、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还明确提出:“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中学生正处于积累文字的时期,根据心理学先入为主的原理,加之鲁迅的文字与现代白话文距离不远,相似性极高,就更容易导致学生混淆。笔者认为,这类不规范字应坚决修正,这种改动不会影响文章价值而又能方便学生理解,丝毫不会减损鲁迅先生语言的魅力,相反地,还能让孩子们更容易亲近鲁迅。

其次,正确对待鲁迅作品中语法不规范的现象。鲁迅作品中的很多“不通”是他故意造成的,是出于特殊表达的需要。中学语文老师,要给学生讲语言的规范,但同时也要适当地、有分寸地鼓励学生打破规范,不要用规范束缚学生。语言是既规范又不规范的,当处于表达特殊意思的需要时,她可以不受语法规则的限制。语言的发展是在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地打破规范,产生新规范的过程。鲁迅的很多所谓不规范的语言,有时恰好是解读作品的钥匙。譬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句话:“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相见”该词很有意思,人和百草园相见,说明他跟这个园子有特殊的感情,像老朋友一样。“似乎确凿”语法上是矛盾的,但却是理解的关键。一方面,“确凿”只有野草,是实写;另一方面,“似乎”是说园子里有很多有生命的东西,更多让孩子向往的东西,抓住“似乎确凿”这个矛盾,可帮助孩子理解文章的核心。又如《孔乙己》的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已经死了。”“大约”“已经”放在一起也是矛盾的,但却表达出人们对孔乙己的生死并不关心、孔乙己对人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一个情况。

教材编写也应给学生留一点弹性空间,让学生各取所需,给愿意深入探讨的学生一点发展思维、拓展视野的空间,这点对于有深刻意义的作品而言尤为重要。

三.鲁迅作品使用的建议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鲁迅选文的使用应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鲁迅作品教学,应删繁就简,要有所讲,有所不讲。初中生常是初读鲁迅作品,教师讲鲁迅作品是为了播下一粒种子,告诉学生我们中国有一个作家叫鲁迅,读一点他的作品,使学生觉得他很亲近、很有吸引力,然后使他们觉得自己生命里需要鲁迅。不要苛求学生对鲁迅作品理解很深,因为鲁迅作品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鲁迅作品很丰富,里面有很多引发出去的议论,经常有很多典故,也有很多扯开来的东西。所以说鲁迅作品是复杂而单纯的、深刻而平常的、荒凉而温馨的。

课堂教学要把握讲的度。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教学要要能启发学生思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举一而反三。由于鲁迅作品较其它选文作品更为深刻,学生理解起来略有难度,教师讲解就尤为重要,然而,教师教学中常犯的毛病不是不讲,而是讲得太多。面对鲁迅作品,教师总会担心学生无法理解,于是就把所有看起来有点难度的问题一一包揽,那“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实”被教师一抬手摘下来,放在学生的手里,对于怎样摘到果实学生仍然一无所知。所以教学鲁迅作品在敢于放手,运用有效的办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学。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力求用客观的标准去评判鲁迅作品,用是否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基本标准来衡量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价值,同时我们应注重自己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做好鲁迅文本与学生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倪燕萍,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教师。

上一篇:评析BeforeAdam汉译中兼语式的运用 下一篇:民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