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家的客厅:不同人物的语言观

时间:2022-08-20 04:57:56

文西家的客厅:不同人物的语言观

内容摘要:发生在文西家客厅里关于语言问题的对话不仅满足了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和展示社会场景的功能,还对语言进行了形而上的探讨。其中的三个人物代表了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语言观超出了个人和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这种探讨同时使作者爱略特的哲理性得到了展示。

关键词:语言观 纯正语言 罗莎蒙德 弗莱德

乔治·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被公认为作家的巅峰之作,其语言特色得到了广泛的好评。约瑟夫·缪特·朗福特曾评论爱略特的风格在《米德尔马契》中更趋简约、泼辣,到了一字不可更改的地步。①安西顿在《乔治·爱略特的生活》一书中对《米德尔马契》中的对话非常推崇,认为小说中诸多风格迥异的对话体现了爱略特对对话超强的驾驭能力。②文西兄妹的对话是其中之一。然而,文西兄妹的对话不仅体现在塑造人物方面,这场对话所展示的语言观具有其它对话无可比拟的意义。

米德尔马契市市长文西先生一家可以说荟萃了多种风格的语言。文西先生及其太太是米德尔马契的本地居民,语言风格同中有异;接受了淑女教育的罗莎蒙德·文西小姐是米德尔马契的闺秀之花,对语言有相当娴熟的把握和领悟;就读于牛津大学的弗莱德更是文雅语言和优雅风度的翘楚。他们不仅语言各有特色,反映出不同人物的受教育状况和个性,还直接介入对语言问题的讨论,展示了不同的语言观。罗莎蒙德在小说中的初次出场就彰显了她对语言的重视,并把主要的家庭成员文西太太和弗莱德拖入了一场关于语言的辩论。当文西小姐和母亲在客厅里边做女红边闲谈时,母女之间围绕罗莎蒙德的婚姻问题有一场有趣的对话,晚起床的弗莱德的加入使这场谈话更为精彩:

“看来是这么回事,亲爱的,因为你实际上已经拒绝了他们中间的头挑货,要是还有更好的,我相信,除了你也没有哪个女孩子般配得上。”

“对不起,妈妈,我希望你不要说‘他们中间的头挑货’。”

“为什么?难道这话不对吗?”

“妈妈,我的意思是说,这是一句庸俗的话。”

“很可能,亲爱的,我讲话总是不太文雅。我应该怎么说呢?”

“他们中间最好的。”

“哦,这似乎太寻常、太平淡了。要是我有时间考虑,我想不如说‘最优良的年轻人’。但你读过书,有学问,你应该知道。”

“妈妈,罗莎应该知道什么啦?”弗莱德先生接口道,原来母女俩埋头做针线,没发现他已从半掩的门中溜进屋子。现在他向壁炉走去,背对着它,站在那里烤暖他的拖鞋底。

“是不是最好说‘最优良的年轻人’,”文西太太回答,一边按铃。

“对,如今有不少优良的茶叶,优良的砂糖。优良已成了商店老板的口头禅。”

“怎么,你现在也反对惯用语了吗?”罗莎蒙德说,带有一点指责的意味。

“我只反对坏的一类。最好的词其实都是俚语。只不过是某一类人的俚语罢了。”

“但也有纯正的英语,那不是市井的俗语。”

“请你原谅,所谓纯正的英语只是学究的惯用语,他们用它写历史和论文罢了。最有表现力的俗语就是诗人的语言。”

“你反正不计一切,只要能证明你的观点就成,弗莱德。”

“那么,你说说看,把公牛称作罗圈腿,这是俗语还是诗?”

“当然,你要说它是诗也可以。”

“啊哈,罗莎小姐,你连荷马的诗跟俗语也分不清。我要发明一种新的游戏,把俚语和诗写在许多小纸条上,让你来辨别。”

“哎哟,听这些年轻人讲话,多有意思!”文西太太说,显得心悦诚服。(《米德尔马契》,118-120页)

这场对话精彩之处在于三个人持三种不同的语言观,折射出他们所受教育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同时也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初级探讨。文西太太的“头挑货”一词生动、实在,却让她受过淑女教育的女儿很不舒服,可能这个词让这位优雅的小姐联想到了她那不那么体面的外祖父(后者是旅店老板);也可能这个词传神地表达了婚姻市场这个听起来粗俗的现实。于是这位小姐匡正她母亲说,应该用“最好的”这个词。母亲认为这个词缺乏表达力(事实也正是如此),于是打算改用“最优良的”这个对她来说比较不同凡响的词。促狭的弗莱德讽刺说这个词也已经降格为商店老板的惯用语,“高雅”的文西小姐依然逃不开粗俗的现实。弗莱德解构语言的纯正性,认为语言只不过是一个阶层的惯用语而已,无所谓高雅与粗俗之分,文西小姐认为弗莱德在诡辩,坚持有“纯正的英语”和“粗俗的英语”之分;比妹妹博学的弗莱德设套让罗莎蒙德辨别诗歌用语和俚语,结果罗莎蒙德失败。

在这三位谈话者中,文西太太代表社会中的普通人,用语虽然粗俗,却是自己想法和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文西小姐代表中产阶级高雅化的倾向,借语言来表现自己的社会身份。阿伦·谢尔斯顿评论说,“罗莎蒙德知道文化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她对她母亲在婚姻问题上的反应只不过是她的头脑和目的的单维清晰度的第一个例子,这种特点会使她在这一重要的意义上成为小说中最了解自己欲望的人物。”③她的语言观是她攀登社会阶梯欲望的直接表现。弗雷德代表思想自由的知识分子,根据自己所接受的诗歌教育反驳对语言的区分。阿尔斯顿认为,弗莱德的“最好的词其实都是俚语。只不过是某一类人的俚语罢了”,这句话“有其真实性,其全部的隐含意义弗莱德自己尚不明白,但随着小说的发展这些隐含意义都会以多种形式反映出来”。④弗莱德有所感觉却不太明白的是,他的妹妹对语言的区分实际上是对语言使用者的区分,体现的是一种阶级觉悟,透露出的是攀登社会阶梯的心理。

如果从知识的角度对他们的语言观进行分析的话,文西太太提供的是活生生的语料,可供社会语言学家进行分析;文西小姐接受的是社会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并不假思索地加以运用,通过语言把自己定位为社会的某个阶层来实现自己的婚姻理想;弗莱德表现出对所学知识的反思,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尽管带有诡辩色彩),体现出他在牛津大学的学习教给他的一种怀疑态度。

文西太太的用语准确、生动,却在语言优雅的女儿面前自惭形秽,对受过教育的儿子和女儿的语言辩论心悦诚服,表明她既有中产阶级优雅化的倾向,又有未受过教育的自卑感。罗莎蒙德对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强烈意识使她格外注意自己的语言。她注意语言所显示的阶级属性,努力选用她心目中的“纯正的英语”;她还注意语言的语音语调,尽量表现自己受到的良好教育——语言成为表现自己优越的载体,她利用语言把自己和“粗俗”的人区分开来。这种优雅的语言类似于客厅里的豪华摆设,其使用价值(具体涵义)已让位于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附带含义,彰显的是其拥有者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对于她成功捕获利德盖特大夫有重要意义,而对自身的修养却并无多大裨益。利达·玛格勒顿评论爱略特小说中语法漂亮的女性说,“至于显示自己优越的风度,没有女性是由于真正的文化而如此,只因为她的文化是浅薄而不真实的,是玛勒普罗普夫人所说的‘女人身上无效的品质’的结果——只不过是带走的习得物,而不是完全内化、进入个性成长过程的知识。”⑤玛格勒顿的评论切中肯綮,点明了罗莎蒙德的语言知识(其实是自身修养)的缺陷。弗莱德解构语言的态度说明他看透了语言的本质,自身经历了由质朴到高雅又返归质朴的过程,预示他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取舍。他最终放弃当教士这一比较体面的职业而选择当农业技术人员的生活道路及选择相貌平平却颇有见识的玛丽做配偶都是与他追求语言的本真面目一致的。

上一篇:打造“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下一篇:背诵是英语学习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