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8 10:36:34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解决的对策,本文围绕学生理念的培养、课程设置、专业辅导人员、机构的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方法。构建了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相互协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指导体系。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稳定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

要做好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理念的培养,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设置,专业辅导人员的配备等方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方法。构建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相互协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指导体系。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着一个人是否能全面分析职业需求,培养自主规划与自我创业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就业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理念、意识培养

很多国家从幼儿园就开职业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划教育,使他们的职业选择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结合社会需求做确的选择。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性理论。所以多数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意识。意识最初只是零星的、片段的、不清晰的印象和意识。要经过在人脑中的不断认识、整理、再认识、再整理、最终才能达到统一。职业意识大概有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第一,童年、少年时期的朦胧、幻想阶段。第二,青年初期的分化与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中学时期。第三,青年中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指大学时期。大学是同学们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期,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所以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来说,这一阶段就成了形成清晰职业意识的关键,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有了职业意识对于学习期间的自觉性、主动性、计划性、目的性都有直接的影响,有助于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出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素质,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从职业意识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形成职业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期间培养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二、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

1.设置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

高职院校应设立专职的职业规划机构,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要改变以往只局限于单一部门的指导,逐渐向依靠各方资源的多元化机制靠拢,即在高校中建立多层次的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这类机构应具备研究和实施的功能,能够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手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能够与本校的组织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2.建设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队。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高校和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缺乏专业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相关指导老师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个性以及心理特点的手段,难以真正系统、专业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所以,高职院校要制定扶持学生职业规划的相关政策,专门拨出相应经费,在教师引进和进修方面舍得投资,以便保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开展。另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是用来引导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最后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为目的的,是目前专业性很强的一种教学工作。因此,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多层次化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教师队伍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职人员,主要为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和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人员。第二部分为兼职人员,普通老师和辅导员,他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三部分为外聘专家,他们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辅导。

可以将指导教师根据职称的高低和职业证书的级别为分水岭,把教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以及资深四个层次,这样建设了多层次、多梯队的就业指导队伍,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委任相应层次的教师和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指导。

(2)教师队伍专业化

高校合格的职业指导工作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较高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更应该关心、了解、爱护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职业生涯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各高校应该鼓励指导教师进一步进修,提高他们的学历层级和专业知识的水平,并鼓励他们考取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格证书等,另外的解救措施就是还可以从外校聘请专家担任相关的兼职教师,组建具有较高掌握事业生涯规划理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让他们既能上课堂,也能够跑市场;既有理论水平,也要能做求职方面的辅导。

3.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阶段教学计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要求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都设置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和活动应具有连贯性和衔接性。要做到三个符合,第一要符合大学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心理和专业学习的特点,第二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第三要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根据三个符合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模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应该是照本宣科的学习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而是要在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了解和分析各种环境和影响因素,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方案。

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该既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也有态度、理念的转变,是理论、实践、经验相融合的一门综合课程。

②要丰富课堂教育的模式。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还应加入团体辅导的实践教学方式。利用课件、网络等资源进行有关的演示、讨论和训练。这些资源新颖直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轻松的氛围中促进各种能力的自然形成。

③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兴趣和要求,设置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供学生选择。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列入正规的教学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列入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之中,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处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大学生将梦想、价值观、个人目标、行动方案协调起来,整合个人的优势与资源,向终极目标前进,因此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方式。

4.努力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增加与企业及其他高校的联系,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职业生涯服务机构之间、学校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通过这个高层平台,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通过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联合,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的未来。具体做法如下:

①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

②邀请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面对面咨询,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就业信息、择业技巧、职业道德、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准确定位,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

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校企合作机制。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作为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和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职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参与,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以及人生的规划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言,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亲身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甚至所悟,都会使得刚走出校门的学把它作为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物。

参考文献

[1]张竞乾,朱玉涛,谢帆.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版,2006(6).

[2]柳建营,许德宽,郭宝亮.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编号:JYB2012374)。

作者简介:豆全丽(1981―),河南沈丘人,硕士,现供职于河南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专利的发展、应用及作用 下一篇:杨树天牛成虫生活习性及其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