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学教师角色定位

时间:2022-09-28 07:09:12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学教师角色定位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已被公认为以下三方面: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变化,为了实现更为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教师逐渐被赋予了一些新的角色。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当代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以期对教师角色有更为深刻的解析,使教学实践中的教师能够更清晰地把握自我定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课堂 教师角色 文化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6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古有韩愈《师说》一文,以“传道、授业、解惑”定位了教师的基本职责,今有众人将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教师的崇高进行了赞美,曾经有一副长联写道:“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这幅对联对仗工整,语句优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崇高的教师精神境界的赞美。

传统教育观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随着教育传统变迁,以及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的实施,教师逐渐被赋予了一些新的角色。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当代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以期对教师角色有更为深刻的解析,使教学实践中的教师能够更清晰地把握自我定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当代大学课堂教学系统结构分析

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组成它的各元素之间是严密地相互制约,以至于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独自发生变化。大学课堂正是这样一个结构系统,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媒体三个要素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其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受众,二者之间的知识传递通过教学语言、媒体、设备、教材等进行,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课堂系统。

在这个体系中,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了“掌舵”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是单向的:教师一学生(联系的媒介是授课内容),这样的关联需要双方都将侧重点放在课程内容上来,而忽视了其余的因素。事实上,现代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与“学”的单向传递关系,教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定位。

二、大学课堂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促进者、研究者和参与者以外,还有以下几种新的角色定位:

1、“自观者”与“他观者”

“自观”与“他观”,原本是文化人类学的两种研究方法。自观,是指研究者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用被调查者自身的观点解释他们的文化现象;他观,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自己的眼光来解释他所看到的文化。

之所以将大学教师定位为“自观者”和“他观者”,是因为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不仅仅只有“传授”那么简单,在传授的过程中,还要有更多的“反思”,大学教师要达到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教与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自己所准备的教学内容演绎给学生,同时还需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所讲是否为对方所得,并适时把握好对授课内容重难点的解读,以此来衡量整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储备灌输、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本身是一种“他观”,老师将自己所学,按自己所想传递给学生,形成知识内容的传承交接;而传递的知识是否能被所有学生理解与消化,还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预设若干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把握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这个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所谓的“自观”。所以说,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但前提是,教师本身首先一个“他观者”与“自观者”兼而有之的角色。

教师的“自观者”与“他观者”角色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得到体现:

一是在知识传播中体现“自观”与“他观”。在大学课堂里,教师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演绎正是将“自观”与“他观”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一种“他观”,只有详尽了解内容,掌握所讲课程的脉络,将知识点熟记于心,才能顺畅地为学生讲解,实现知识的传播;而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则是一个“自观”的过程,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受教育程度不同、知识储备不同、了解知识渠道也有所差异,因而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因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自己明白所讲内容,而是要让听课的学生理解所讲内容。

二是在思想感情上体现“自观”与“他观”。大学课堂与中学课堂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启发式、民主型的教学方法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所以,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精心安排课程结构的同时,营造具有亲和力的课堂气氛,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民主型课堂教学,其实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是一种典型的“自观”式教学。

2、“师表”身份的符号塑造

身份,作为人类社会组织活动形式的反映,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符号。如果说生活中的大学教师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或为人妻,或为人父,那么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教师所要体现的却只有一种定位――“这个人是老师”,即“师表”的符号化塑造。

身份符号有着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语言、体语、服饰、交通工具,甚至于生活用具都能用来表征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地位和身份。而相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域中,外化的表现形式又有所不同,这往往由场域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场域可以描述成为一种由各种社会地位所构成的多维度的空间;而每一个实际的社会地位又是依据相互调整的多维度系统而界定下来的。也就是说,每一个行动者依据他们占据的地位,依据他们同相邻的群体的关系,依据他们同整个社会空间的社会关系网而界定其本身的特征。作为大学教师,在不同场域中对个人角色的自我认定也是不同的。站在讲台上,就必须体现出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师表”,无论是仪表、语言、教态还是所讲授的内容,都将成为一面镜子映在学生脑海里,教师所塑造的形象,将会变成自己所代表的“师表”的符号表达。

“师表”的符号塑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氛围中的劳动付出所形成的固有的符号表现。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必然就是“老师”,在课堂这个空间中,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等一系列的行动表达都是“师表”的体现,并逐渐塑造成为一种“师表”符号。另一方面是由所授知识内容形成的“师表”符号。例如在许多大学生的眼中,文科类的老师端庄儒雅,理工科的老师缜密严谨,艺术类的老师气质洒脱等等,这些观念的形成首先是受到教师自身的知识文化体系的影响,有时候难免会带给人们错误的视觉感受,但是仅从直观的角度讲,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对他个人的“师表”塑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个体知识外化的载体

教师的个体知识是指作为从事专业工作的教师个体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个人不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所形成的对教学行为产生影响作用的全部知识。个体知识随时随地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既是教师对个人日常生活经验和教育经验的一种无意识的有效行为的积累,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思考和理论性解释。

由于个体知识存在于教师个人身上,是一种内隐的、实践性的知识,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来,对于课堂教学的受众――学生而言,老师的正面的、积极的个体知识将会引导学生对学业、人生有积极的思考和学习,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才应该明确自己作为个体知识外化载体的角色,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个体知识,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对于教师,学生则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人生观价值观也都会有差异,因而对知识的理解也就会有差异,教师的个体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不一定是人人都能体会的,这时教师就有义务倾听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的知识产生的个性化的理解,因为学生个体知识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想法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批判性或者创新性,教师在用心倾听并进行引导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个体知识价值的实现。

4、教学环境的调控者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讲,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调控者角色随着调控对象处于不同的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教师是帮他们度过过渡期的主要助力器。很多新生进入大学后,对于学习自主性相对更强,知识体系相对新颖的环境极不适应,表现出力不从心或是反抗。因此,大学课堂是就要教师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的主要场所。新生对大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的认知与理解就从大学课堂开始,教师就是帮助他们更快完成过渡,适应新生活的助力器。

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而言,大学课堂是潜心研究、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中仍然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同时也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二三年级是大学阶段中相对平稳的阶段,既没有环境适应的压力,也没有较大的角色转变和过渡,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此时,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大学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良性引导,对学生人格因素中的劣势和缺憾进行耐心疏导、重塑,力求让学生拥有较为健全的人格。

大四是又一个新的过渡期,即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不管是选择读研的同学还是准备参加工作走入社会的同学,在这个阶段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退让与躲避情绪。教师的任务除了完成剩余课程的教授外,还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就业指导和情绪调试的内容。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一位引路人。

结语

现代大学学校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学生在道德、知识、心智、人格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的不断完善,而大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发展方面,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还肩负了更多的责任,拥有了更多更丰富的角色定位。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发展一方面体现了大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在实践上具体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将会不断赋予大学课堂教学更新、更强的生命力,建构起人文化、轻松化、高效化的优质的大学课堂文化。

上一篇:美国反托拉斯法企业拆分制度之现谈 下一篇:论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