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开展思路

时间:2022-09-28 04:57:14

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开展思路

1引言

现如今,随着各个学科的交叉性与渗透性的不断加强,社会对于复合型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就其本身培养的目标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走向了教育的岗位,而运动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等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将来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生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主要谋生手段[1]。我国体育院校在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应及时把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学习以及科学研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过程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的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培养对比,都相应的减少了专项学生术科的实践课程,将理论学习与研究作为了培养的侧重点,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必将会下降,其本身具备的专项技能水平也会逐渐退化。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在其研究生的培养时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阶段,其所具备的专项技术水平更应该是一个巩固加强的阶段,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理论强化、提高学术能力的过程[2]。因此,我国各体育院校应该重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关术科课程的建设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4所体育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站等进行文献的检索与收集。同时,阅读了大量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著、教育学原理以及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并对收集资料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找出各个文章的相关性,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归纳与整理,为文章的撰写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料。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以及电话咨询的方式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的研究学者以及各高校体育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访谈,听取各个专家学者对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术科课程培养的相关指导意见,并结合各个高校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

2.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适当的逻辑分析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和专家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在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有关术科课程开展的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有关专家对研究生教育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建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充实的资料。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相关理论基础

3.1.1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的衔接部分,是高学历复合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之下,围绕培养目标而建立起的优化各个教育资源的过程,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一个有机的整体[3]。想要探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研究,就必须要分析好有关研究生整体“培养体系”的系统。从研究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相关基础理论层面是培养体系的一个起始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4]。经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之后,经过系统的培养过程,最终要培养的是高质量、高层次的体育人才,这里的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指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其理论研究水平、专项技术能力都是一个高层次的阶段[5]。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学人才提供了必备的保障。

3.1.2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构成要素

研究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状况,就要充分的把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培养体系的内涵,明确培养的方向[6]。认识到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一个按一定方向运行的复杂系统[7]。鉴于此点,可以借助系统理论来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大多院校在对于体育教学训练学学生的培养方面重视的还是术科理论建设,其实践课程中术科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增加和提高。

3.1.3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

“术科”即技术学科,指在学生在接受教育使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学习[8]。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大都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要形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9]。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术科”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时、学分、学期、类型、评价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都专家学者倾向于将“术科”课程按照其传统的的类型,主要以下划分为5种类型。

3.2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概况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有130多个[10]。在这其中主要涉及到技术学科学习的是:田径教学、篮球教学、排球教学、足球教学、乒乓球教学、体操、艺术体操与健美操教学、游泳、网球教学、速度滑冰教学、滑雪教学等等,在这其中大都是固定的研究方向,已经具有成熟化的发展模式。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的制订按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理论和按竞技项目两种模式。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学训练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按照竞技项目共分为15种,按照同年的同样的竞技项目分类,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共分为13种;哈尔滨体育学院共分为15种;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则是按照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进行分类招生。

3.3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课程开设现状

3.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整体课程现状

研究生教育本就是一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所培养的人才就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能力。在今后的道路上不仅仅是体育事业的参与者,还要使其成为体育界的领军人物[11]。下表是所调查的4所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现状。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4所学校中体育教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体育院校公共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均为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外国语,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各个学校则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了不同的课程,而究其本质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性,都是根据的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应用而设定的相关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12]。在选修课程方面各个学校主要针对的大都是工具学科,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3.3.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现状

在对相关导师以及学生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对本科学习过程的加强与提高阶段,然而,相对于本科学生的术科课程,研究生教育层面则显得十分单薄,理论课程已经占据主导地位[13]。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开始大都具有较高的专项技能水平,大多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最低水平为国家二级运动员[14]。同时,研究生复试设置的科目时,有些学校在复试时,对术科成绩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这就为高水平的研究生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育,教学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在教学改革,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主流[15]。在真正的硕士研究正在读阶段,学校并没有相对的设置相关课程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大多数学校将研究生阶段的技能学习放在了加深理论层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都是在研究生1年级的第二学期至2年级时按照导师的安排进行相应的术科助教工作,然而这一环节的开展,虽然一定上会巩固学生的术科专项技能,但是毕竟学生和教师是教育两个不同的视角,学生相应的锻炼机会一定将较于教师更多一些[16]。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研究生不仅身体素质开始下降,专项技术水平也在初步的退化,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大都具备良好的运动技能讲述能力,但是由于运动专项技能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与巩固,在实际锻炼中,身体的各项技能,运动技术水平一定大不如前。长此以往,就会与我们真正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系统培养的不断改进。必定将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走向社会,成为体育领域的中坚力量。随着实践的不断检验,在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中也必定也会存在一些相应的缺陷,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体育院校已经不再把术科教育纳入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过度自信”的现象,即在研究生的入学阶段,各体育院校已经设立门槛,用来保证就读的硕士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然而体育是一个要经过不断巩固加强的过程,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保持训练,才能够保证好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仅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保持好其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

4.2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其对于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在对体育教育训练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时,一定要注重对其“内外兼修”,既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学术能力,也不能忽略对其专项技术水平的锻炼加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优化课程结构设置,适当的增加术科课程量,在保证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质的监督,各个高校可以适当的将术科考核纳入评优标准,以激励学生们的锻炼热情,从而达到锻炼效果。同时可以相应的增加研究生选修课程的外延,允许并鼓励研究生自主的加入本科开设的术科课程的学习中,为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学习拓宽了渠道,满足的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最终促进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作者:姚璐 李克良 夏重华 王紫娟 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

上一篇: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动向 下一篇:提高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