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动画民族性表现形式的思考

时间:2022-09-28 10:51:03

对中国动画民族性表现形式的思考

【内容摘要】文章根据我国动漫行业发展现状,从角色设定、美术风格、音乐应用三个层面阐述我国动画表现形式的民族性问题,并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为参照,对动画在表现形式上走民族化特色道路的重要性深入剖析。同时,通过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点评,帮助动画从业人员更好地运用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创作。

【关键词】动画 民族性 角色 美术风格 音乐应用 教育

现阶段,我国动画企业自顾自埋头制作的现象严重,有的是政府下达的行政任务,有的是为了参加评奖,有的是为了满足电视台播出的分钟数。因此,中国动画从数量上虽然已超过日本,但内容和质量方面在国际上还没有地位。究其根源,是由于中国动画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不追求内涵上的广度和深度,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和挖掘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民族性的表现形式上,没有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学、照、搬、抄几乎成了中国动画的制作模版。《功夫熊猫》的全球热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在动画行业大放光彩,我们却没办法维护知识产权。现在提倡民族文化的大自觉、大自信,中国动画如何进行深层次的展现,是值得行业内从业人士认真思考的问题。

动画的表现形式是作品内容和精神的载体。在普世价值观前提下,人类共性很多,各种艺术形态都在挖掘。动画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特色鲜明,我们独特的民族性更能充分展示。动画的民族性包括该民族的普世价值观、生活习俗、民间审美、故事题材、服饰、饮食、民族语言、肢体动作等。笔者试从动画制作的角色设定、美术风格、音乐应用三方面思考我国动画民族性的表现形式。

一、角色设定

动画片是一个想象力非常强的艺术种类,角色不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完成的,而是由创作者创作出来的。角色的假定性、虚拟性、可塑性和夸张性,给创作人员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驰骋空间。创作人员在创作角色的同时,可以融入更多的意念,把一些能反映角色本性的东西充分突出到极点,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把创作理念毫无保留地寄托在角色身上。

面对目前风行的日美风格的动画创作现象,我们必须思考角色设计的民族性问题。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的差异,东西方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方式和艺术特征。在西方的思维模式中,世界是一分为二的,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主体人,根本任务就是探索与征服客观世界。西方人对事物和现象都进行着“精细的解剖”,在其中认为由于人类的罪恶世界将会毁灭。因此,很多设计的角色具有很强的理性精神和拯救精神。他们擅于利用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角色的夸张、虚拟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因其带有救世精神,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去拯救世界,这些使得他们的角色很酷、精神内涵也有深度。在科学领域方面,其领先于世界,又能把拯救社会、重树人类信念的精神表达出来。所以,西方人的动画角色容易打动年轻人,成为时尚。例如,变形金刚、蜘蛛侠等。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人与周围世界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艺术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人与宇宙精神的合一,如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中国动画《骄傲的将军》《老狼请客》《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然而现在,我们只是数量上的动画大国,动画片中缺少表现民族精神内涵的角色。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神话的国度里,人与神之间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神话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梦想与精神世界,展示梦幻神话是动画最擅长的表现形式。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有丰富的民族角色造型,其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而且体现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内涵。譬如,《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三大少数民族英雄神话史诗。民族特色浓烈,角色鲜明生动,故事丰富多彩,是民族文化的宝库。又如《山海经》《西游记》《封神榜》,用动画的形式表现获得成功就是很好的案例。

我们的动画角色应能真正融会客观表现与写意这两种风格,在表现中有写意,在写意中有表现,这样的动画角色就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二、美术风格

美术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包括色彩、明暗、透视感、线条等。一部成功的动画片必须具备完整而独特的美术风格。造型与美术风格要配合,场景的形状、色调、考据要与表现的主题配合,写实的角色必然要求相对写实的美术风格等。西方人在美术创作中重比例、空间和透视,善用光线的明暗显示角色的形象,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创作方法,所以视觉效果极佳,常能震撼人心,引领视觉大片的制作方向。中国美术自成一派,汉字本身就是美术,中国式的图案、色彩、图腾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地位。现在国画、木刻、水墨地位不断地提升,因此,在美术风格的设计中,中国动画有着独特艺术魅力。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美术风格随着不同时期发展变化,近些年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式的油画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美术表现形式上,动画创作人员的绘画基本功较为扎实,在二维美术方面已经领先。我国有56个民族,在对美的表达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这需要我们进行整理、提炼,如古代的壁画、雕塑色彩、唐卡等。在对外来美术的借鉴方面,我们应结合民族的实际,“中为体,西为用”。我们要坚持走扬弃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道路,在民族文化大自觉、大自信的背景下,努力探索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的新道路。

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的动画没有分等级,年龄段细分也不够准确,美术的渲染效果也很少突出。色调明快的少,大胆想象的少,美术特长没有很好地辅助故事内容,也没有通过影视氛围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我们现在的学生很少使用毛笔,水墨画缺乏根基,原创作品也少。民族特色的制作手段只能是粗浅地应用,美术场景的设计方面缺乏特色。在美术表现形式上我们曾经辉煌过,然而,新生代受舶来品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致使我们民族特色的动画风光不再。要创作精品,就要完善高等动漫艺术教育,进行人才的积累,由此才会制作出一流的精品,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产业才能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

动画中的美术场景、动作表达要大胆、勇于创新,不能一味地抄袭和模仿。美术决定风格,要形成我国动画特有的风格,在美术表现形式上只有在深厚的民族美术底蕴基础上进行挖掘和研究,才能再找到创新之路。

三、音乐应用

动画片是视听的艺术作品,音乐是动画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动画作品中的运用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线”型单声织体的音乐表现体系,民族旋律不仅具有婉转迂回的曲线美,更具有深刻的表情意义。它不同于西方音乐以旋律、和声、复调共同完成的表现内容,而是仅以单声旋律完成音乐表现内容的全部。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多如繁星,其音调幽婉深邃、韵味悠长,有一种令人回肠荡气、消魂摄魄的听觉美。现在,我国有很多民族音乐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梁祝》、长调、呼麦等。

最近,笔者随着内蒙古的文化演出团体在欧洲巡演,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反响都不错。笔者感到,民族文化容易让世界认可,是因为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音乐本身就是“世界语言”。蒙古族的音乐很特别,有几千年沉淀的韵味。但是,我们的传统音乐在让世界人民欣赏的过程中,能准确传达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与精神吗?很多欣赏动画的青少年的音乐鉴赏水平不高,翻译后的汉语所表达内容失真情况严重,仅靠音乐能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吗?我国动画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动画创作中要把音乐的特长发挥到最大,音乐能给动画片赋予灵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峻的作品体现着日本传统文化,这与他的动画音乐是分不开的,其动画音乐的创作者久石让功不可没。《牧笛》《三个和尚》借鉴了中国的民间音乐,也获得了成功。迪士尼让动画片有声音,奠定了在此行业的领先地位。华特·迪士尼本人长期为动画主角配音,并且每部作品都有主题歌。我国有许多优秀的儿歌、摇篮曲,我们在动画创作中能够汲取能量,好的主题音乐可以深化主题,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这使得我们的许多影视作品的主题歌经久不衰,脍炙人口。

音乐是无国界的,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说着怎样的语言,听见好的音乐,都会与创作者共鸣。好的动画也是无国界的。动画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途径。因此,快乐的、上进的、愉悦的音乐可以让孩子在娱乐中受到启发、教育、感触,更好地渗透创作者的初衷。

动画制作中民族音乐的应用,是传达美好心灵的途径,在动画创作中,创作者要注重动画音乐的继承、借鉴。笔者认为,在音乐应用方面,运用民族音乐是动画创作者的首要选择,在融入时代元素的同时加上我们的创作,使民族音乐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结语

中国动画发展史积累了众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案例,其中最显著的共同点就是,动画发展的辉煌时期无一不是走的民族化道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绝不是孤立和片面地把传统的风格和样式照搬继承下来,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综合发展而成的。因此,我国的动画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要对传统进行必要的扬弃,经过恰当的改进和取舍,这样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社会需要。

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多一点认真思考,少一点急功冒进;动画创作者应专心做好艺术的思考和创作;企业家认真做好艺术家的市场引导与经济后盾。要注意用艺术的灵魂吸引消费者的喜爱与支持。动画教育以民族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传播、传承的作用。教育传播的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新生一代要掌握和传承的正是这深层的精神文化。我们要静下心来,在专业化的教育中锤炼人。我们期待,我国民族动画的未来,纵可升华动画文化史,横可影响世界动画界。

参考文献:

[1]田磊.中外影视动画民族艺术风格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晓鸥.从“哪吒传奇”看中国动画美术风格的发展[J].装饰,2007(4).

[3]晓鸥.是民族文化的发展还是强势文化的侵入[N].文艺报,2003—7—2.

[4]程幸培.浅谈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意义及现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

作者系华北传媒专修学院院长、

内蒙古动漫游戏协会常务副会长

上一篇:视错觉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建筑动画漫游设计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