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信息屏蔽的真相

时间:2022-09-28 09:15:05

被信息屏蔽的真相

今年4月,我去云南旱区采访,刚到早区的时候,看到的情景令我非常吃惊。因为即便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旱灾,但云南大部分灾区,仍然是满目绿色。在我去灾区采访之前,媒体对灾区的报道非常充分,电视上每天都是焦黄的土地、龟裂的河床和干涸池塘的底部。这些都让我产生了许多对旱区先入为主的印象,但这一切,到了旱区的第一天,就全部瓦解了。

客观地说,西南五省在中国不属于缺水地区。降雨量即便比去年少了40%,但在云南,也有500多毫米。这和陕西关中地区正常年份的降雨量相当,多数旱区,是结构性缺水。在云南,旱区多集中在山区的高海拔地区,那里的水位稍有降低,居民赖以生存的水源就会断流,但只要往山下走上一段距离,还是有相当丰富的水源。但这一切,在我到旱区之前,并不了解。我相信,许多电视观众也不7解。

我在灾区采访7解到,许多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同行,都热衷于报道极端案例,比如,在拍摄电视新闻的时候,他们都更愿意去拍摄那些龟裂的池塘底部,或者枯死的庄稼,因为这样的镜头更有表现力和冲击力。但大量类似新闻的叠加,就会给观众造成误解,以为目前在云南的多数地方都是这样一种景象。

类似这样的事情并不仅仅发生在西南五省旱灾的报道上。我父亲喜欢看关于台湾的新闻,他常常和我说,台湾实在太乱了,电视里和每天吵架,甚至时不时还动起手来,两党的支持者上街游行更是家常便饭。但据林达在台湾“总统”大选时期的观察,台湾即便在政党轮替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依然相当平静。媒体严重夸大了台湾社会的对立程度。可见,被媒体的信息误导,在当代并非个别现象。

抛去信息主管部门有意识地对信息的管控因素,媒体对观众的“误导”,主要是缘于对观众的迎合。从本质上讲,人们对刺激性的新闻感兴趣,对惯常的信息相对麻木。在电影院看《阿凡达》的时候我在想,人们明明知道电影中的故事是假的,可为什么却喜欢戴上眼镜看3D影片?人们为什么喜欢把假故事讲得越来越逼真?苛刻一点讲,是不是人们也愿意至少在视觉上“被欺骗”?至少,《阿凡达》告诉我们,普通人都愿意寻求视觉上的刺激,哪怕这个刺激是假的,都没关系。

上述逻辑在新闻报道中也是市场铁律。人们更愿意看到刺激的新闻、刺激的现场,如果新闻不刺激,观众就提不起观看的兴趣。正因为如此,在收视率的压力下,媒体的生存,渐渐形成对极端现象的偏好。而在这种偏好下形成的新闻产品,反过来又误导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一如我父亲对台湾社会的误解、我未去灾区前对旱区的偏见。

看来,即便是一个充分自由的新闻市场,同样存在着“市场失败”!

我特意留意了《南方周末》对西南旱灾的报道,他们的报道相对于其他媒体的,客观、冷静。可见,提供真实的新闻,依然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毕竟有许多消费者,愿意了解新闻发生的真相,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感官的刺激。但这样的媒体太少!因为相对于寻求真相来说,简单的感官刺激不用花太多的思考,就能赢得市场。

因此,在一个完善的市场中,一定还需要不完全跟着收视率走的媒体。我这么说读者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我说的不需要收视率,是指有的人或者机构,在大多数人寻求刺激的同时,愿意推动人们对真相的了解。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可以不要求媒体一切围着收视率转。在有些国家,这些机构有可能是某些独立机构,也有可能是某个有钱的大款。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我们的媒体必须是一个可以自由进出的市场。

上一篇:微博编辑部 下一篇:解读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