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28 07:42:22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

摘要:党的十召开之后,立德树人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树人指导的提出,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就里的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以及相关工作机制展开相关论述,希望对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工作机制;有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0

随着党十的召开,对高校的教学方向以及教学重点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笔者着重从教学理念方面,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以及有效的工作机制上进行有效的考量,如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树立,日常管理教学的正常开展,毕业指导的加强以及一些社会实践平台的有效搭建等,下文将逐一进行详尽的描述。

一、“立德树人”理念机制的明确

立德树人,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立”指的是“树立”,“德”指的是“德业”,所谓“立德”实际上是“树立德业”的意思。“立德”一词的出处是《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它出自于《管子・权修》中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是党的十上对高校教育目标和宗旨提出的新方向,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来实现这一教学任务呢?

从现阶段高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大学的增多以及相应专业门槛的降低,各个高校的教学理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出现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状况,针对这一现状,十“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的提出,为现阶段高校教学理念的转变点亮了一盏明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从理念上认可“立德树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德育水平,争取能为学生扮演良好的示范,促进高校日常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成长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应对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日常教学的高效开展途径以及毕业指导机制的加强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除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之外,还离不开日常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就立德树人这一指导方向来书,它不是简单的四个字或者是一个口号,仅仅依靠理念的转变而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一指导思想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的。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探究学习意识。

(一)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确立

就高校日常教学的开展来说,提高日常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就是确立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一旦明确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观念培养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效结合

传统高效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通常是将专业知识培训放在首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演变成为一味的专业技能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问题,比如学生的心理成长以及品德的养成等方面的问题,前段时间不断频发的大学生事件也在一遍又一遍的对先进的高等教育发起质疑,是不是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形成“高等”的品格,在高等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品格、品德以及价值教育这块是否存在严重的漏洞?针对于这一现状,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两句宽泛的口号,而是应将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将观念培养与日常的专业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作出相应贡献的同时,也应对学生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加以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除了日常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之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相应的毕业指导。大学生在初出社会的时候,不管是社会经验还是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对他们而言,社会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似乎都施展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有效的毕业指导的话,学生极有可能在应对社会的时候面对一些不必要的困难或者是困境,比如在签就业合同时,不具备相关经验,上当受骗情况的出现等。因此,就“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的实现来说,加强毕业的就业指导,不仅能为学生大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还能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步入社会,增强学生应对社会的勇气和信心。

三、有效测评机制的建立健全

立德树人任务目标的实现,除了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实行的一些基本机制之外,还离不开相应测评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只有教职工明确自身任务,对任务有一个明确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张开有效的“立德树人”教育。有效测评机制的建立,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开展的效率,还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热情。针对现阶段大学教育的现状,测评机制的建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进行:

(一)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有效的测评

就大学教育的主要是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教育,从这一点来说,“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最终实现还是要依靠学生平时的表现作为任务实现结果的基础参考依据。在这一测评项目中,应主要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测评标准,学校德育处以及学习部等部分可以不定期的对不同课程的课堂情况进行抽查,以此作为最后绩效考核的标准。

(二)学生获奖情况或者是受到表彰行为的统计

针对于这一绩效项目,有人曾发起过质疑,他们认为,如果将这一项列入到测评的范围内,并不能排除有的教师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优评,而工作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收到相应的效果。一旦这一项目被列入测评范围,我们都知道,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真实的数据以及不诚信的手段,但是就这一行为的本身来说,实际上它是能从整体上反映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某些方面成果的。

除了上文提及到了绩效测评措施,在实现这一教育任务、目标的过程中,建议还应适当的采取一些奖惩措施,对于教育效果突出,任务完成质量高的教育者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鼓励;对于任务完成质量较低的年级或者专业,比如有的年级或者班级出现了重大的违规事件,或者学生个人的重大事故,应酌情采取一些合理的惩罚措施,以儆效尤。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它并不意味着一味的打压,也并不意味着长久的放任,根据十的相关指示,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将他们引到正确的或者说是优秀的发展轨道上来,正确将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支撑祖国未来发展的新希望和新力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的提出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对高校教学进行改革、引导高校走上“树人,育人”道路的有效措施。高校在实现这一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首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点展开日常教学,加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将观念价值引导与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除了加强相关的毕业指导之外,教育工作者们还应搭建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正式步入社会之前先进行一番模拟探索,从而提高学生抗压能力以及适应能力,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2]李金杰,陈树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50-53.

[3]孙雪峰,葛笑如.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09:78-80.

[4]金更兴.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J].新西部(理论版),2013,07:102-103.

上一篇:我“思变”,我“创新” 下一篇: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