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

时间:2022-09-28 07:22:47

浅谈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

[摘要]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 第二课堂活动 主体性

一、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于本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如果舍弃自觉意识,谈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等于舍本逐末。大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他们不应该成为教育者的复制品,而应该有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成为自己创造性活动的主宰者。尊重、信任学生,是学生主体精神发挥的源泉和动力。

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善于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沟通,充分调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他们提供思考和创造成功的机会与体验。在开展活动中,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认识主体,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设计筹划活动方案,并支持他们独立自主地去组织实施,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将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健全机制,尽量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促进其主体意识的提高。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协作意识、成就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例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积极投人社会实践性公益活动,为社会献爱心、献力量,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加深对社会发展、国情社情的认识,从而自觉锻炼、陶冶自已;绿色环保活动使学生自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

主体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或者说是思想政治修养的综合性的概括。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必须高度重视倡导主体精神培养的内化环节。学生主体精神培养的内化环节,有两个特点:①内化是与学生主体紧密相连的,离开了主体,就谈不上内化。②内化必须是学生主体在自由自觉状态下的自然而然的吸收,而不是强行灌输。

学生主体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活动来完成,而不是靠外部的力量来解决,所以我们应创设条件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其以“主人”的身份去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作出选择,进而判断,以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的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素质。

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还必须重视主体的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十分复杂开放的系统,简单地说,个性是指每个主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要素。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要把发展学生主体的个性当做主体性教育的重要课题,注重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学生主体个性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精神的提升

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是指大学生与外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意识、潜能和价值三个层次。首先,精心设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次,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还必须探究活动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尽量考虑设计一些学生主体乐意参与的同时又有较大价值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主体在活动中得到自由自觉的陶冶内化。最后,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要重视激发大学生的活动兴趣。一是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不从教材出发,不从教学进度出发,而是从学生主体精神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主体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兴趣。二是从大学生主体的兴趣出发,尽可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大学生主体兴趣的需求,提高全体学生主体的参与率,来激发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三是为了保证主体活动兴趣的持久性,对活动要增加一点难度,添加一点新意,提高一点速度。将活动的难度定位在主体的最近发展区内,向学生主体提出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励主体的思维,引起主体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最终使学生主体在活动中,增强主体意识,扩大主体能力,解放主体力量,培养和发展主体精神。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对于大学生而言,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仅仅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与之相适的主体能力,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所谓主体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品德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应着重围绕创造性思维能力来展开。它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是创造性成果取得的必要因素。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必须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充满新意并具有创造精神的主体性活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例如,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发展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它使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学生社团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参与”的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竞争、学会人际协调、学会团队协作,体验成功和失败。社团活动的过程面向学生是平等、合作的,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培养。在社团活动的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个体,都是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学生社团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对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论文是2009年辽宁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与省社科联共同委托研究项目:《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slktsz―97)。

上一篇:现代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研究 下一篇: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