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研模式 提升办学品质

时间:2022-09-28 05:43:16

创新教研模式 提升办学品质

课程改革是对现实教育的超越,“我们对教育变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东城区在12年的课改行程中,十分重视并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在推进课改中的研究、指导与服务作用。在课程建设、教研管理、教师研修、队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从机制建设、管理结构、实施途径、基本策略等不同维度,层层深入地开展实践与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与实验。

教研管理机制——“三级教研”模式的建构

“三级教研”包括区级教研、学区教研、学校教研三个层面,三级教研体系是东城区“学区化”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化发展、保障优质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课改以来,我区始终围绕“三级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研究与探讨。

我们认为,教师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派生出教研方式的多样化,而教研方式的多样化则催生教研模式的创新。三级教研模式的建立可以用三个关键词阐述:应运而生、科学架构、相得益彰。

应运而生。东城区小学受地域所限,学校规模差异较大,学生从近3000人到近300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差异大并趋于年轻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差异大;近几年入职的大学生非师范类的越来越多,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多元,教师资质水平不一。种种差异导致继续教育的需求也是多元的。

然而,过去区级教研对差异的关注度只能是粗线条的,无法满足不同层面教师的具体需求。因此,我区“学区化”管理体系中的三级教研模式应运而生。

科学架构。为充分发挥三级教研不同层级的作用,我们通过科学的架构促使它们形成合力,使其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逐渐完善了三级教研的基本框架,其中包含:规范管理、组织实施、功能优势、课程体系、发展性评价等要素(如下图所示),实现了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功能定位科学精准,课程特色优势互补,教学评价全面有效。

相得益彰。区级、学区、学校三个层级的教研互生共长,相得益彰。首先,从三级教研对教师发展的作用力和着力点看,三级教研创造了教师想学习、想发展的文化,实现了“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相交互的过程。不是每位教师通过一次、一类研修活动就能领悟培训目标,掌握培训内容,提高教学能力,三级教研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交叉、重叠、融合,教师在参与活动时高度、角度、角色的不同,使教师逐步将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认识,逐渐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发展说到底就是教师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线性的,需要多点触发,螺旋上升,渐变与突变并存,三级教研的模式为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三个层级的教研是相得益彰、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彼此替代,更不能片面强调某一层级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其次,我们从三级教研管理系统自身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来看。各层级教研均按照“管理—计划—实施—评价—调整”循环运转,三个层级的教研不是各自为战,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各自又在不断调整中提升品质。因此,这种体系的建构不仅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三个层级教研水平的全面提高。(如右图所示)

教师研修机制——“三研一体”模式的创新

考研、教研、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链条上的关节点,我们不仅要关注各点位的平行发展,还要注重三个点位之间的内在联动,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提升三者之间的拟合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教师研修机制进行了调整,提出“三研一体”的研修模式,即“考研、教研、科研”三位一体。

科学规范实行考研。为充分发挥质量监控的导向性、发展性的积极作用,我们不断修正、调整测量工具(试卷),使之针对性更强,更加科学、规范。如编制试卷的基本原则有三个改变:由教材为主导变《课标》为主导;由分数为主导变诊断为主导;由甄别争先为目的变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另外,我们还在坚持全面实施质量监控,积极倡导干部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基于改进实施教研。每学年各学科教研员都要设计教研活动和制定教师培训方案。教研工作的有效性要求我们基于教师需求、基于学生学业水平测量数据、基于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教研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因此,我们始终把教研与课堂、教研与学生紧密相联。如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教学效果正相关,于是建立了教师基本功考核的长效机制,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基于问题开展科研。我们一贯主张科研要接地气,问题即课题,将广大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瓶颈问题、策略和方法等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或专题进行研究,同时还采取措施促进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师,作用于课堂。如数学学科正在研究学段衔接课题,英语学科着力研究新任教师培训模式问题等。今年各学科教研员独立立项的课题有10多个,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质量的战略成效显著。

队伍培训机制——“基本功培训”的常态实施

2009年,北京市组织开展了小学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我区以此为契机,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系统的教师基本功培训活动,探索出了“赛—研—训”相结合的队伍培训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我们认为:“赛”与“研”、“训”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的关系,其中“赛”是抓手,研是核心,训是关键。“赛”有助于引发教研员对如何提高“研”、“训”实效性进行深度思考;“研”能够让教研员找到以往培训中的问题,借助“赛”和“训”对培训内容和方式做出积极的调整;“训”可以体现“赛”的主旨,验证“研”的结果,集合资源效益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赛—研—训”融通一体的培训实践证明:把赛事、研究与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科建设和教师培养;有利于发挥效益和提高质量。目前,我区已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使之常态化。

上一篇:整合课程 推动集团整体教育教学改革 下一篇:体现“任务驱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