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考级:考的不仅是孩子,更是老师和家长

时间:2022-09-28 05:20:47

音乐考级:考的不仅是孩子,更是老师和家长

参加音乐考级是否有必要?我只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监考,有个孩子的指法一看就是老师教得不对,再这样学下去就坏了,我当时就果断地在他的评定书上写道:“建议更换老师。”

虽然很多人都在抨击考级的功利性,但真正功利的不是考级制度本身,而是部分对学琴目标认知不清的家长和教学中存在误区的业余老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考级并不单纯是测试考生学琴的成果,同时也是对现今业余钢琴教育水平的检验和校正。

一组数字表明,钢琴考级的人数虽然比去年减少了几百人,但上海音乐家协会今年报名钢琴考级的人数还是达到了17000人。26年来,钢琴考级人数从2000年的20000人一路飙升至23000多人。虽然2010年跌破20000人,但琴童的基数之大,在所有乐器学童里始终领跑。

每当社会上有人说“学生每年只弹三四首考级曲目,可能压根就没弹过其他曲子”、“考级只是一门‘生意’”等颇受争议的钢琴考级热话题时,我认为这是以讹传讹产生的越来越多的误解,说到底,人们对考级、对音乐学习的理解存在太多误区。

的确,由于业余学琴的人群基数庞大,少儿、成年白领和不少老年人都在学琴,而几乎每个学琴者都会面临同样的困惑:要不要考级呢?其实,考或不考,问题都在那里。

考级的意义是检测是劝导

过去,学琴的过程似乎要用“痛不欲生”才能形容:每天练琴数小时,弹奏的都是枯燥的练习曲,老师、家长在一旁木尺“伺候”,弹错一个音就免不了受皮肉之苦……而如今更多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重蹈覆辙,偏向于选择更加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开始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重学习不重考级成为一种趋势。

另一个令家长谈考级色变的原因由来已久:1996年,钢琴十级证书不再被列入中考加分项目,一些原本冲着加分去的考生在失望之余也松了一口气:“妈妈再也不会逼着我考级了!”不能加分了,很多家长的考级热情减退不少。

在我看来,考级并非可有可无。随着学琴者的基数越来越大,音乐培训界也日趋鱼龙混杂,甚至有些“名师”打着送你去国际大赛的幌子理直气壮地越过考级防线。就拿我来说,上海音乐学院的考官都是上海有长期一线教学经验的资深老师,考级的意义不仅是检验琴童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对老师教学水平的检测、对个别心态失衡的家长的一次劝导。

考级的意义在于检验琴童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并不是学习进度大赛。有些家长盲目攀比,看到别人家小孩考了五级,自家考了二级的孩子不能落后,所以就干脆跳级,五级之后跳八级,急得不行,甚至有“小四”之前考不出十级就算是没完成任务,完全不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学习规律。还有一些老师为了凸显“教学成果”,专注于教考级曲目“速成”,乐理等基本不教,等到考级前才让孩子临时突击一下应考。

比如,有一位考十级的琴童坐上琴凳居然什么都不会,在我反复询问之后,他很委屈地说:“老师不让俺来考试,俺妈偏要俺来……”

对于这样着急的家长和老师,我以为,音乐学习要回归初心。学音乐的初衷是让孩子接触、享受音乐艺术,教学中也应该以让孩子全面发展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乐器是最好不过的教育课程――在弹琴过的程中左右手的配合加速左右脑发育;听经典曲目能培养良好的气质和审美品味;独生子女可以通过从小独立参加考级从而培养自信和社交能力……如果功利性太强,一门心思只练考级曲目,考不过就抱头痛哭,这说明那些孩子和家长都没有停下来用心感受音乐本身,这真的太遗憾了!”

老师的引导关系密切

其实除了考级,很多人在音乐学习中还存在不少认知上的误区。比如有人认为业余弹得再好,也不能成为钢琴家。这样想就错了!在世界著名钢琴赛事范・克莱本的获奖名录上,有一位哈佛数学系学生凭《哥德堡变奏曲》拿到第三名;一位加州中学德文老师拿过第一名,当时弹的是“拉三”(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现在的哈佛大学中国民族乐团负责人原来就是上海二胡业余学生……真是高手在民间啊!

与顶尖高手不同,更多的琴童是在家里没有人懂音乐的情况下开始学琴的,那么从第一步开始,音乐老师的选择甚至是琴的选择,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很大的考验。

很多琴童都深有体会,第一堂课老师会教你慢练,意在让每个音节都清楚发声,锻炼每一根手指,这也是培养耐心的一种方式。但如今这种慢练成了许多老师的杀手锏,似乎任何曲子都要慢才能彰显功力。这就是一个误区,不同的乐曲有着不同的情绪,快的曲子就应该快弹,就要有饱满的激情,弹到疯了一般。培养耐心用别的方式也可以,没必要靠慢练。

同时,国外那些成功的例子不一定就适合中国孩子,单纯归结到考级扼杀原创性上也有失偏颇。国内的音乐教育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更加高效、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资质的孩子,而不是拘泥于争论一个制度该不该消亡。音乐不是为了机械地弹奏,而是为了人的发展。

盛中国曾说:“成为音乐家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极好的音乐天赋,二是物质基础,三是好老师。然而,这些条件同时出现的几率实在太小。”

作为一个评委,考生的第一印象不言自明,能否告知学生提高第一印象得分是判断一个老师认真程度的首要标准。在此方面较为注重的如河南三门峡乐海琴行艺术教育中心的钢琴学生,从衣着打扮上看,就知道他们是很认真的,即便是不足10岁的琴音,礼服、化妆也一样不少;而河南焦作的古筝学生则会很懂礼貌地用普通话说:“评委老师好,我演奏的曲目是……”演奏前后也都会向评委鞠躬示意,演奏姿势很讲究,基本功扎实。可见,他们的老师也一定是个注重细节的人,所以那里的古筝水平很不错。

无论基础如何,具有学习进步精神的老师总是更有前途。有的老师很关注自己学生的表现,还专程赶到考场观摩,如三门峡地区小鸿雁古筝艺术学校的张小燕老师,她在考试休息间隙主动诚恳地与考官交流,无论批评或表扬,她都认真听取考官对自己学生的点评,当考官说起需加强学生对乐感方面的理解时,她更是十分感激专家对自己的提点,并表示今后一定在此方面进行突破。

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往上就是对乐曲的理解。当然,对于一个10多岁的业余学生来说,能将乐曲进行轻响处理已实属不易,理解层面就只能在于天赋了,而老师对孩子天赋的开发最能体现出他对整体教学系统的把握。乐海琴行与卓越琴行对学生的乐感训练较好,高级别的学生不但演奏流利,且能突出乐曲特点,尤其是力度控制得当,实属难得。

作为河南地区的考官,我发现在古筝方面,多数学生全部采用现代古筝技术常用的双手戴甲,这从一开始就养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演奏习惯,而部分老师还停留在右手戴甲的阶段,使得学生在技术上的发展受限。

在钢琴方面,一些如乐海琴行艺术教育中心、宁红英雄雅马哈音乐艺术学校、渑池县新市场的学生受到较为严格的训练,总体注重基本功练习,考场的发挥也较稳定。

家长的素质决定孩子的教养

如果家长把提高孩子综合素质而非仅仅是通过考级作为主要目的,他们会选择踏踏实实教学的老师,并让孩子在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练琴也会成为孩子的业余娱乐项目,而非多加的一门功课,这样就寓教于乐了。

我在上海曾经带过一个学生,从孩子良好的家教与敏捷的反应,可以看出他的家长很有素质。事实证明,这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非常快乐地学习音乐,他的水平在同龄人中也是比较好的。

我还带过一个学生,当我接收这个考过五级的女生时,看到她鸡爪般的手形、龇牙咧嘴的表情时很是震惊。出于对孩子的负责态度,我花了大把的时间帮她纠正,进步还是不错的。这个孩子所在学校的音乐老师似乎很器重她,还特意打电话给我,请我教她某独奏曲(六级),并希望在校庆时她能独奏。对于一个初二的孩子来说,这真是莫大的荣誉,我也替她感到高兴。于是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我全力以赴地教她这首曲子,她也很努力,因此进步很快。然而,就在我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女孩的爸爸不愿意了:“喂!老师,你不要老教她学校的任务啊!你教她考级的曲子啊,我们今年要考七级的呀!”虽然我试图跟他说明这场演出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所谓的考级,可这位爸爸非但不能理解,而且还向我所在的艺校投诉,说我不按照要求教学。很显然,这个学生很遗憾地放弃了本可以因成为校园明星而变得更加自信的机会,而只能等待暑假期间拿那个很容易得到的考级证书。

培养孩子的自信

一个自信的演奏者可以发挥得更好,而不自信者会束手束脚,纵有再好的基本功也无济于事。一方面,如果平时基本功练习较为扎实,琴童对乐器及演奏状态的把握更加熟悉,技术的条件反射较多,就会增加自信;另一方面,学琴目标明确的琴童通常会比目标不明者更加自信。如洛阳市宜阳县基督教钢琴艺术学校的学生由于有明确的目标,而不是单纯为了过级而来,他们普遍发挥很好,无论是基本功的发挥还是对乐曲的乐感处理,都能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标准。

“为考级而练琴的态度必然导致只注重考试曲目、忽视音乐基础理论培养的应试教育。”我的同事说,“有些老师只教考级曲目,学生弹得滚瓜烂熟,但没深度、没味道,听着像喝白开水。”

我在做评委期间发现,很多考生在音乐历史方面简直就是“白丁”,有些考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演奏曲目的名称、作者、音乐风格、创作背景、作品理解等要素。

音乐即历史、即文学、即哲学,它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忽略了音乐历史教育,考级也就成了单纯的炫技,毫无音乐内涵可言。

不容置疑的是,现在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基本都会认真对待孩子的学习,许多认真负责的老师会要求家长跟着孩子一起学习,以保证教学质量,除了个别特别有主见的孩子外,学生们通常都会服从老师的安排。

其实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业余教育,音乐考级实际拷问的主要还是音乐老师和家长的内心需求,毕竟考级证书只是一纸证书,如何引导孩子才是最根本的。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

上一篇:我的学画之旅 下一篇:用丹田发声,助你成为真正的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