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打造思辨课堂

时间:2022-09-28 04:51:49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打造思辨课堂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今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让人坚守了自己的灵魂;“思想的碰撞,迸发出了知识的火花;语言的交锋,凝聚了智慧的结晶”。真理越辨越明,只有充满学生思辨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有用的课堂、智慧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辩课堂;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23

语文作为一门最富人文气息的课程,笔者主张课堂“活泼不失严谨,合作不失独立,自学不失引导”以及“教与学结合、学与思结合、思与行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原则,整个教学过程要凸显“学思知行”。思辨的语文课正是一种理性状态下的思考和探究,它建立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文材料之上,因而保证了思维的活跃性和敏锐性;它顺应逻辑的思考保证了思维的合理性和严密性。思辨的语文课正是一种理性状态下的思考和探究,它建立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文材料之上,因而保证了思维的活跃性和敏锐性;它顺应逻辑的思考保证了思维的合理性和严密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打造思辩课堂呢?

一、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语文课的特征

笔者认为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排列严格,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是相对而言的。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质朴的原力、蓬勃的活力、强劲的张力和迷人的魅力,能让学生翘首期盼,在欢乐中度过,在充实中结束。语文课不仅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更要关注教师引领下学生的参与深度;不仅要聚焦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要聚焦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合作探究,从而有效生成,多元开放,激情洋溢,使“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由此看来,学语文要多思多辨,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机械死板地学。要把教师讲解与自学自悟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沟通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自己带着感情领悟了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感受交融了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

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要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

1.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重在“过程”。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自主学习”,它能最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理解的教师不讲,重要的问题教师有意讲不清楚,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自和责任感。其次,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

2. 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

(1)相信学生,把合作的机会留给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标,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自己学习过程的同时,从中体验到平等、民主、信任、理解,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2)拓展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合作

教学中要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它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语文作为一门承载着丰富文化、富于情感、利于发挥想象和创造思维的人文学科,学习的自觉行为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把目光从狭隘的书本上移开,投向广阔的生活。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自主自由合作,从而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社会和生活天地。

(3)创设情景,营造合作氛围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安全的、融合的、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表达真情实感。要善待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尽量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3.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创造融合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注意以下三点:(1)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三、进行启发式教学

1.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自爱心,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他们尤其希望受到尊重,并且希望自己能以一种平等的地位参与各种活动,希望自己对事情的独到见解能被关注。教师需了解学生的这一特征,不居高临下,不以师道尊严压人,不强加自己的观点于学生,能宽容地接纳学生的见解。如此,学生方能真正敞开心胸,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2.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课堂气氛制约着学生和教师学与教的情绪,并对学习动机、态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教师以动人的微笑、循循善诱的语言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教师的作风民主,在课堂中体现人文关怀,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3. 积极的思辩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内容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一堂课必须设计若干个高质量、环环相扣的问题,步步深入,达成目标;问题设置的梯度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与动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

不同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结论碰撞出共同的智慧。在培养学生质疑辩论能力这个环节上,首先,要练就学生质疑辩论的胆量。学生缺少的不是创造精神,而是支撑质疑精神的勇气与自信。教师在课堂上永远要给学生灌输两个观念:一是“从今天开始你学习的最基本的目标是超越教师,你一定会比教师强”,二是“敢于挑战伟人的人,自己最终一定会成为伟人。”其次,要为学生创造质疑辩论的条件。“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和疑问。”激疑激趣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只有学有所悟,才会学有所得。课堂上教师要熟练使用这样的语言“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的看法很独特”,甚至教师有时候要在课堂上故意犯个“错”,以引起学生对关键信息的了解、掌握及质疑辩论,从而强化知识的落实。

总之,思辨对于语文学科所涉及的人生、社会、历史、自然、存在和生命等命题的意识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只有具备了这种独立思考、批判的意识和能力,人自身的存在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面对语文课上所展现的世界,才会显得“生动而有趣”,才会“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真正的课堂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是一个智慧碰撞的王国,语文课堂时时创造精彩,那是因为我们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有人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要说:“思考有多远,辩论有多深,路就有多远。”思辨课堂永远是提高语文教学最真最美的途径。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十中 730000)

上一篇:试论概念化的认知心理机制 下一篇:提高英语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