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28 04:03:45

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特色,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加强。本文从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迫切性入手,就建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落实可行的评价和激励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提高的一体化道路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双师型; 必要性; 迫切;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96-02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11年)》中,突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要求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人类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具有偏重理论的应用、注重实践技能、世纪工作操作能力的培养等特点。而“双师型”概念的提出,适应了以能力为主线的职教理念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即教师应当既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能力,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双师”既指“教师”,又指“师傅”,形象地说,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型教师,更需要技艺高超、能文能武的“教练”和“师傅”。

一、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中职学校保证教师队伍结构完善的保证

衡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是否有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主讲教师的素质。主讲教师必须具有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学科研能力;二是教学团队结构。教学团队作用的发挥,既要考虑科学合理的双师结构,又要考虑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双师素质。正如著名的职教专家马树超指出,只有“在密切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稳健的双石结构教学团队,院校和企业教师逐步实现相对分工合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教师队伍不断完善结构,提高水平。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

中职教育这一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操作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中职教育要求以能力为中心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突出技能训练,一般各类实训教学环节的比重要达到40%以上,要求学生毕业后便能顶岗工作,适应期很短或不需要适应期。显然,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都提出了新要求。在保证适当的高学历、高职称学术型教师队伍结构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能力,不仅仅是要求教师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要真正具有职业技能综合的能力。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中职学校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学历的日益高层次化,家长心目中的教育层次观已经根深蒂固,中职学校往往成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因此,学校生源难以稳定,而随着社会生源的日渐萎缩,学校的生存危机日益突显。为了摆脱这种危机,各个学校积极创建,迎接各项评估,为评选重点学校或早日晋升为高职院校而努力。然而,“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状况已经成为我国职业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不少省份制订的100所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验收标准中,均要求“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因此,为了自我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应积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四)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上不够充分;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都不合理;供给渠道上不畅通,没有一所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高学历职教教师培养基地比较少;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限制,引进外部人才的机制没有建立健全,从社会、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引入高学历、高级技师、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十分困难;保障上不到位,缺乏资金、政府督查力度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等都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发展。

二、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探索

(一)从思想上重视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学校能否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执行者,中职学校应将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列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应根据现有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学校领导要始终围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来建设学校师资,长抓不懈。

(二)现有专业教师坚持继续教育制度,帮助教师建立清晰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在职研究生的职业资格培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学校工作实际。同时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要求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提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由专业教师一人双肩挑。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训、生产的需要。通过企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并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教学之中提高教师动手操作能力。

(三)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中职学校的评价激励机制,应在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对同时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在岗位津贴和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以特殊政策;设立“双师型”教师特聘教学领导岗位,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骨干带头作用,激励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对于坚持到企业、车间进行调查研究,参与项目开发和参加实习培训的教师,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分配上的倾斜。在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的同时要加强教师聘任后的管理和考核,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教职工岗位职责考核范围,制定科研工作量核定和计分办法,并对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实践环节、技术服务为主的全面跟踪考核,逐步完善合理、科学的考核量化指标,在工作量统计、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时作为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健全有关的考核机制,有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后还必须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

(四)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现多渠道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问题。积极引进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作为必要的补充。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建设咨询,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兼职教师网。通过这些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并在和学校其他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起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促进了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例如,在推行“教学工厂”理念的新加坡,职业学校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来自企业的经理和业务骨干。在实行“双元制”的德国,兼职教师承担了大约80%左右的教学量。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走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培训的一体化道路。重视“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的教育。打破职业教育师资来源已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广泛吸收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职业教育专、兼职教师,注重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修养的训练;入职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建设为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挂职锻炼和现场考察,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职后培训的内容和课程设置必须以教师所教专业科目的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针对培训老师实际能力状况,使其获得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培训老师在以后的教学岗位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总之,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键在教师,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教办学的特色,只有具备了一支“学历高、业务精、技能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董洪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2] 陆建洪.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

[3] 石光耀,蒋慕东.“中等职业教育名师”队伍建设途径、方法与机制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上一篇:用爱和尊重来管理班集体 下一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实现职教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