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阅读成为乐趣,让名著点亮心灯

时间:2022-09-28 02:55:15

使阅读成为乐趣,让名著点亮心灯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反复强调要加强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我们的语文能力训练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误区,阅读能力往往被忽视或忽略,阅读的本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本文就对初中阅读教学进行思考、探讨,尝试运用“自读――同读”的阅读教学模式,以期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成为乐趣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阅读 教学 能力

目前阅读活动的生态环境很不理想,普遍存在“主客颠倒”。学生应是阅读课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阅读课上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体验、感悟等活动。

一、创设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自我意识。

我尝试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了一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阅读教学模式 ――“从自读到同读” 。所谓“从自读到同读”,是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就某一篇教学文章,认真研读,发现问题,走上讲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全班同学切磋交流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制定目标

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对阅读部分的有关要求,确定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其中包括选文的目的、文本写作的背景及有关材料、文章体裁、主要内容和主题、主要表达形式、文本特点与风格、阅读方式、感受与结论等。

2.选择材料

学生根据教师对每次读书活动的大致规定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若阅读的对象是教材中的某篇课文,则此步省略)。

3.指导研读

学生按照“定标”中的有关要求,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确立重点、难点,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教给阅读方法,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这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法知识进行自读的实践过程。重点是在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上 ,还要学会读懂一本书的方法。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教会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操作,掌握学法操作的程度。譬如说,让学生掌握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主要让学生掌握读懂一篇文章的要求、程序和理解语言文字的方法三个方面。

4.列出提纲

学生根据自读的情况,列出“同读”的内容提纲,要求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一读一得。

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不再提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根据他们已掌握的自学要求,自学程序和有关的自学方法,进行自学,并要求写好自读笔记。自读笔记有三项:读懂了什么; 没读懂什么(提出疑难问题);出自测题和答案。 以备在课堂上按要求进行汇报、质疑、讨论和答疑等。

5.分组研讨

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同读”,然后集体讨论,从选文的优劣、重点难点的把握、问题的价值与 解决的程度、对文章理解的深刻性、主观感受和语言领悟等方面予以分析评价,从中推选出一名最佳“读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文章;二会围绕疑难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接着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6.全班同读

教师从推荐上来的文章中选择5―8篇,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若是课文,则此项省略)。在所有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开展全班,“同读”活动。先依次由被推举出来的学生“汇报” ,然后集体评议,展开争论。

汇报:小组研讨后要进行全班汇报。汇报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把个人的理解变为多数人的理解;

2)把理解肤浅的问题深入下去;

3)把不同的理解统一起来。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做好启发、引导、点拨。做到肯定正确,纠正错误,深化理解,引申开拓,求异求佳,板书归纳,优化学生的自读结果。

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为了调动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提问的 积极性,我还采用了“评问”的办法。既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给予高分,鼓励学生愿问、会问的积极性。

讨论和答疑: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抓住教材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讨论和答疑。讨论,是运用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答疑,有学生互相答,有教师答。答疑重点要引导学生再读书,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尽可能的指导学生从书中找到答案。

自测:这是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选择自测题,自己读书思考作答案。自测是组织学生深入读书的一种手段 ,学生自己当考官,积极性非常高。自测时,课堂最静,但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这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总结的内容包括语文知识,写作方法,课文特点,学习方法,受到的启发和教育等。

二、实践和成效:

1.确立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 ,造成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中的懒惰心理――懒于搜寻资料,懒得思考分析,懒得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因而阅读 效果很差。而“从自读到同读”活动则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也失去了教师这根“拐杖”,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阅读任务。为了使自己说得好一点,学生只能主动地去阅读,深入地进行思考,努力地发现问题并认真地予以解决。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掌握整体阅读的规律。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不厌其烦地从字、词、句、段讲起,把一篇篇美文搞得支离破碎。这就违背了“一切心理现象都是整体性的”这个事实。开展“从自读到同读”活动,使学生的阅读模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从整体的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并从整体理解中,掌握文章组合手段,又能从整体的内容系统中去分析文章局部的表达形式。这种整体性阅读,符合阅读认识的心理规律。

3.以说促读,以读带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前所述,学生要“说”好一篇文章,必须做大量的工作,包括资料的搜寻整理,对文章的分析归纳,写出读书笔记,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因此,每进行一次“从自读到同读”活动,都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次考验,从而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

4.多向交流,思维共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从自读到同读”活动,既是学生的个体劳动, 也是一种集体的创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学生懂得了阅读中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分享阅 读成果,如何取长补短,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再和大家商讨,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启发了思维,拓宽了思路,加深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不陷于盲从之中。

上一篇:浅谈开放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主体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的导入艺术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