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互动的数学课堂

时间:2022-09-28 12:41:25

构建和谐互动的数学课堂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每学期的听课都要达到20节以上,有上级组织的优质课,有到兄弟学校学习的观摩课,还有备课组的交流课,也有平常的推门课。几乎每种数学课都少不了“师生互动”。只是在这些“师生互动”中,我总觉得初中数学课堂缺失了一点“和谐”。

为了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的数学教师想了很多办法来加强这种“互动”。有问答式,如前些年提倡的“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互动方式的前提是学生要有较好的自学能力,能够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来。其优点在于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缺点在于问题有优劣,教师的回答不能全面解决所有知识点,甚至会形成学困生不好意思问问题。有表扬式,如回答正确的奖“一杯红井水(江西瑞金)”、“一个脐橙(江西信丰)”,这种互动看上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也形成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性。有讨论式,如预先分组“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等。这些互动确实让我们的课堂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终其结果和现象来说,确实是在哗众取宠中得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效果,而课后呢?这些互动带给了学生什么?有多大的思考空间?有多大的现实影响?我们的互动,绝不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就像听课本身一样,不是为了听课而听课,听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互动的目的也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那么,怎样的互动才能更有效果呢?笔者认为,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的体现,叶圣陶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也往往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系。在进行“比较三段未知圆心的弧半径的大小”(课本习题第8题)课题教学时,学生都能通过作圆心求半径来比较,但也有的学生凭肉眼观察认为可以通过弧的弯曲程度来比较,以此为契机提出探究,提示学生,怎样比较更好,比如两人的身高?(站在一起)。于是我们可以在这三段弧中取共同长度的弦,比较弓高。学生得出了“比较”的好方法,要有“共性”。 这里,教师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

作为一节数学课,数学思维的体现始终是核心。然而,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客观存在着差异或者教学内容的难易,会使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师生互动的成份,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考虑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在听了本校八年级的一堂“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课后,我们提出讨论,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这两大性质呢?我提出以等腰三角形纸片模型进行折叠,特别地要抓住折叠的“过程”:你是怎么折的?有人让底角点重合在一起,这就够成了“SSS”的判定;有人让顶角平分,构成了“SAS”的判定;也有人经过顶点作底边的垂线,这就是“HL”。抓住折叠的思维过程,也就让学生抓住了学习的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抓学生的学习过程,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与学生进行交往,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师唯有从本质上理解并把握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我们教师要把数学课堂当做学生获取知识的海洋、培养能力的圣地、生动活泼发展的晴空。

上一篇:例谈化学新课改 下一篇:提高数学试题讲评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