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黄山市古民居保护的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09-28 12:35:28

现代化进程中黄山市古民居保护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古村落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对古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在古村落新农村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抢救古村落的工作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本文阐述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意义,同时分析古村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试提出古村落系统化保护机制,希望对古村落保护有所裨益。

关键词:古村落;新农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

一、黄山市古民居保护的背景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黄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除有世界遗产两处(黄山、黟县西递、宏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处(歙县)、名镇名村六处(黟县西递、宏村、屏山、歙县渔梁、棠樾、徽州区唐模)以外,古民居更是数不胜数。然而,近年来的相关调查显示,这些古民居正以每年50幢的速度消失,很多古民居现状堪忧,前景不容乐观。受现代化潮流的冲击,居民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他们对住房条件和住房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由于木质结构的古民居存在着阴暗、潮湿、鼠类侵扰等缺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钢筋混泥土为材质的楼房取代传统木质房屋的现象,大量古民居被拆除、改造、破坏。同时,受利益的驱动和对徽派古建筑资源稀缺性的预期,徽州古民居吸引了众多民间收藏者,大到整幢搬迁,小到构件收藏,徽派古民居频遭异地收购。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徽州古民居以每年5%的速度消失,按此速度,260年之后这些古民居就会完全绝迹。鉴于此,2009年11月黄山市启动了“百村千幢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旨在将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纳入政府工作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利用保护。

二、黄山市古民居保护的困境

(一)资金短缺

皖南地区各市县经济普遍欠发达,经费短缺一直是古民居保护的一大瓶颈。尽管国家及省相关部门每年都拨给一定的专项保护基金,以及从旅游门票收入中提取的保护基金,但相对而言,还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保护这些古民居的维护需要。

(二)技术问题

目前黄山市专业的古建筑维修队伍缺乏,大多数区县没有专业的维修队伍,而且专业的有资质的维修队伍普遍对零星的古民居缺乏兴趣,加之当前参与古民居维修的大都是一些乡村土木匠,虽然他们在前期也从事过古建筑的维修工程,但在技术上仍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对策分析及建议

(一)政府主导

1、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古民居管理队伍建设

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应该作为同级政府直属机构,在人员安排时能够对文物部门特别是从事古民居保护工作的部门有所倾斜。根据黄山市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实际,适当增加文物文博工作岗位的人员编制,为古徽州的古民居保护工作提供人员保障。古民居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古民居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2、设立基金,政府资金先行

政府应尽快依法设立古民居保护基金。基金的来源可以从市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的用于古民居保护和维修的专项资金,同时,通过新闻媒介,对外公布基金会银行账号,接受各种捐款、拨款、集资、管理税费,保证古村落保护工作的正常运作。而对这部分的专项资金,必须加强监管,建立起严格的监督机制,通过建立起来的官方网站,定期向外界公布专项资金的出纳情况,让捐赠者随时了解自己的所捐资金的去向情况,提高透明度,确保专款专用。

(二)市场配套

1、政府“输血”,市场“造血”

政府在对古民居保护“输血”的过程中,应不忘培养古民居自身“造血”的能力,要切实增强市场意识,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手段。政府应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以商业运作的方式,或者以合作经营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保护徽州古民居的资金,增强古民居的造血能力,减轻政府资金压力――另外,凡是利用古民居从事旅游开发的单位,其门票收入应当有不低于20%的比例纳入古民居保护基金。古民居及其构件的合法买卖,非政府组织的易地重建,都应缴纳一定比例的保护基金,鼓励国内外热心古民居保护人士的捐款,开发、利用古民居,使社会资金成为古民居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2、挖掘特色,迎合市场

挖掘古民居的潜在价值,发挥古民居的独特优势,改变传统上单一的居住功能,开办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举办文化活动、旅游活动、民间活动,经营土特产品、旅游产品、文化产品,聚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休闲产业,挖掘市场潜在需求。另外,据相关数据,目前将近300所全国各地高校将徽州的乡村作为美术及相关专业写生基地;已有全国70多家电视台先后来徽州拍摄影视剧或专题节目达120多部,这些都是传统特色与市场结合带来的效益,这些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三)社会推动――以开发促保护

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居民延续传统生活方式以适应现代化社会下古民居保护需要的步伐,促使古民居的居民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古文化要延续,片面讲求保护不可行,彻底推倒重建也不现实,我们要在不丢失古民居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以旅游开发为导向,重新注入新的活力,防止古民居居民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例如:将古民居原有的地方特色表演节目和民俗活动重新进行编排演出,在取得收益之时,还能唤醒大众对古文化的热爱;在古民居内开办小吃店,特产店,工艺品店和茶馆等,依古养今。引导当地居民生活模式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对居民而言,他们在通过传统的生活方式获得收益的同时,就会自发的保护修缮古建筑;而对于外来游客来说,在对当地古文化与风俗习惯的认同的同时,也能成为其自觉保护当地古民居的动力,从而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使自觉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 延续下去。(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范伟达,范冰.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

[2]《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调研报告》,2010.6.29.

[3]《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黄山市徽派建筑风格保护管理暂行规定》,2003.3.25

[4]《雅典》[R].1933年;《威尼斯》[R].1964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R].《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R].1972.

[5][《王福宏书记在全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观摩活动总结座谈会上的讲话》,2010.09.30.

[6]《关于我市客家古民居保护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的调研报告》(河源人大).

[7]汪双武著: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8]刘红婴,王建民.世界遗产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9]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简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

[10]胡象明.公共部门的决策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吴晓勤等著.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

[12]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9年10月1日).

上一篇:孟子“义”与“利”的伦理思考 下一篇:坚守与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