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最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

时间:2022-09-27 11:24:31

建构最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

【摘 要】北京市第二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学府。学校继承和发展了近300年来形成的文化育人传统,将其上升为“空气养人”的教育理念,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高度审视教育,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这一文化像“空气”一样滋养着二中人,积极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并对构筑师生生命发展新时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空气养人” 学校文化

笔者于2009年3月有幸在北京市第二中学进行了为期20天的实地挂职锻炼。二中先进的教育理念、严格科学的管理、活跃严谨的科学研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笔者感触颇多。

北京市第二中学办学悠久,是一所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学府。灰黄相间的建筑色调预示着校园永远的辉煌,常青的松柏蕴含着坚强与卓越,金黄的银杏叶展现着生机与张扬。各具特色的文化场所宛如一条精致长廊,课间悠扬的琴声传递着优雅与和谐,文化墙启迪着师生无穷的智慧,柔和的空气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文化韵香。这一蓝图的绘制者和缔造者,就是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钮小桦。他不仅设计了学校的新校园,更率领他的管理团队为学校铺就了优质教育发展之路。

一、“空气养人”理念的提出

空气是生命之源,当空气清新的时候,人的呼吸便通畅了,皮肤滋润了,身体健康了,心情也舒畅了。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每时每地都在保障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校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地方,同样需要“空气”――养人的“空气”。由此,提出了“空气养人”的办学理念,这是钮小桦校长在办学过程中的一种感悟。他认为,“空气”是指学校文化像空气,是一种本质的东西,不是贴标签,不是单纯搞活动,学校文化渗透在学生中间,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是一种潜移默化靠日常滋养的立意。

教育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而无形的、浸润生命的教育却刻骨铭心。我们需要创造这样一种教育生活和学校文化,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的润泽和滋养,让教育在学生内心留下更多的痕迹。这是钮小桦校长办学的理想,也是他与教师同仁不懈的追求。

二、建构最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

特色一:熏陶浸润――营造物质文化

环境是学校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有形的环境常常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优美的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让学校的墙壁说话”。走进北京市第二中学,每一处景观、每一个建筑物都颇具文化气息,特别是校园内的文化墙有多种多样,如“文体明星墙”“作家墙”等。它们像一个个开放的博物馆,进一步延伸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实验楼里的“生物标本走廊”“物理新技术走廊”,综合楼的“美术作品走廊”及两侧展柜里陈列着的20多件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品种繁多。班级文化橱窗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热情,大家积极主动参与,群策群力,通过对橱窗的点缀,体现出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此外,学校建成古籍查阅收藏室,收藏了近5000册涉及《 经 》《 史 》《 子 》《 集 》四大类别的古籍,有部级文物――明刻本的《 搜神记 》,还有二十几枚不同历史时期的印章,它们是二中历史的见证;建成“国粹馆”,让那些称得上国粹的“宝贝”常常出现在学生的视线之中,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感和认同感;建成美术馆,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享受,并利用课余时间来泼墨,让他们获得身心的放松。这一切都使二中的学生们时时沐浴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无声的熏染与浸润。

特色二:以人为本――建设管理文化

“以人为本”,是钮小桦校长在“空气养人”的实践中秉承的管理理念,是管理文化建设的核心,重点是力争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人与制度的和谐。其文化内涵是尊重人、发展人,借助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威性的力量来影响师生,依靠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进行管理。学校、教职工、年级、班级等各个层面的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有“人情味”,让制度的“人文性”升华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达到发展人的目的,从而减少乃至消除人的观念和行为与制度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近年来,二中的管理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已形成“稳健务实、民主宽松、团结奉献、创新进取”的管理思想,创设了“人和、气顺、心齐”的工作环境,形成了“团结、奉献、务实”的群体精神和“争创一流”的群体意识,以及“精心、精细、精品”的工作准则和以引领性和激励性为特征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机制。只有对教师的人性化关怀和目标激励,才能促进师生的良性发展。同时,为了使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钮小桦校长还注意用制度规范人。例如《 北京市第二中学学生综合评价手册 》运用了发展性评价的方法,更强调了学生成长的历程。评价指标多元化,激励学生,展示成功,建立自信与自尊;定性与定量结合,实施主体是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体现了约束与自由发展的结合,人文素养与身心健康的结合,综合实践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关爱与成长的结合。

特色三:乐学善思――构建课程文化

北京市第二中学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形成重基础、多样化、综合性、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课程设置突出自主性、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是师生全员参与的学校特色课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更要关注课程问题,用课程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点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教学科,还应把所教学科放到整个课程设置中去思考和衡量。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现状,把培养学生基本生活技能提高到重要的位置,把劳动技能课纳入到高中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设置每周一课时的技能培训课。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二中自主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实现了由“套餐份饭”到“自助餐”再到“自制餐”的连续转变。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该校和教师的一种创新的心态与能力。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学生也由乐学转为善学、博学。

特色四:睿智进取――创立教师文化

一流的学校靠的是文化,一流的学校文化靠优秀的教师文化建设来实现。教师文化依托学校文化来实现,而教师文化建设又起着主导和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北京市第二中学建立了学校教师博物馆。教师博物馆共征集藏品600余件(套),其中有20世纪70年代教师制作的植物标本和实验教具,有教师的教案、论文和家访记录,有正式出版的教师的诗集和学术著作,有近900节课的课堂实录资料片、近400条(部)校园电视新闻和专题片、近34万张记录学校精彩生活的照片,以及保留在档案室的记载师生教学活动的档案8600多卷(套)。这些可看、可听、可触摸、可对话的文字和实物,向人们讲述了教育的过程,讲述了奖杯、奖状背后的故事。教师博物馆为教师立言立传,记录了二中的历史和现实,维系了二中的人脉,传递了二中文化的生命密码。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当自己的一篇总结、一张照片、一本教案被收藏,教师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教师博物馆藏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真务实、敬业乐群、富有爱心、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扎实创造、社会责任感”等精神,是二中的“传家宝”。教师博物馆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它体现了对教师平凡一生的职业尊重,是对北京市第二中学文化传统的弘扬。

特色五:向学向善――打造学生文化

钮小桦校长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将学校惯有的“教书育人”理念转变为“育人教书”理念,提出了学校要站在“文化育人”的高度,从关注学生校园生活、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拓展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入手打造学生文化。他认为:“文化来源于生活,学生文化的精神应该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要从生命发展、认知、交往、审美、创造,全方位、多角度地建设校园生活,搭建有利于师生发展的平台。”学生文化建设需要引领。学校为每一个学生都配备了导师,还为高三学生配备了“双导师”,一位是理念二中老师,一位是特聘的知名学者,学生通过与特聘导师的近距离接触,听导师的人生故事和感悟,感受导师的大家风范,从中受到鼓舞和激励。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博物馆,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感悟创造历史过程中同学们的那些感人的故事和传奇,从而内化为一种“今日我以二中为荣,明日二中以我荣”的价值追求。

三、吸纳借鉴:思索构筑师生发展的新时空

探索一:建设有特色的校园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北京市第二中学独具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其“熏陶浸润”“养人”的作用,不仅是物资设备的更新和增置,学校的一切设施除了要服务于师生的教与学,还要充分体现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内在素质的熏陶、引导、规范以及教育功能。在这“养人”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学校都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打造成为一个设备一流、环境优雅、绿色校园中充满关爱的人文氛围的现代化学校。学校的每一个建筑物、每一处设备、每一个景区、每一片草坪的建设改造都围绕着“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主题,并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校园、引向社会、引向大自然,激活他们的灵感,让学生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在优良的育人环境中成长成才。

探索二: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做到师生双赢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智慧、人格魅力、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与学生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素养,都潜移默化且深刻地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深切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对此,学校应帮助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以促进其自我发展意识,摒弃职业倦怠;在校园网开设“教师论坛”,让教师们通过论坛相互切磋共同探讨,解除困惑分享经验;创造更多条件组织教职工外出学习、考察并及时交流反馈学习心得,共享学习信息;依靠工会组织,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可成立各种协会开展活动,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增强教师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学校只有努力营造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动的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良好环境,一个积极的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我们的教师才有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各尽其能、各尽其才的教育环境,做到师生双赢。

探索三:开设校本课程,张扬个性,放飞心灵

在丰富的课程、养人的文化空气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张扬个性、放飞心灵?首先,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如果说,必修课程是确保所有学生达到的共同要求,选修课程是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发展的差异性,那么,校本课程则是进一步满足学生个人生活的差异性,同时满足学校发展的差异性。校本课程不仅可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不同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也为学生张扬个性、放飞心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目前学校正准备根据每位教师的兴趣特长开设更多门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如开设“国学”“插花艺术”“无线电测向”等校本课程,并有信心将之培养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其次,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学校准备在初中、高中各年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强调学生全员参与,所有科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每个课题的研究原则上以一年为期,研究内容可更为广泛。

探索四:构建大课堂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北京市第二中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生文化给笔者以很好的启迪: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新途径,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构建育人大课堂。具体做法主要有:其一,开放学校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场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感受社会真情;其二,与社区市民学校联合开展活动,举办“社区家庭网上行”,由高中学生充当培训教师,以“培养一个人,影响一家人,带动一群人”为目标,提升学校所处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其三,与属地街道共同创办“手拉手爱心网校”,向辖区内困难家庭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开放,由高中生志愿者充当辅导员,以此加强和改进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构建校、家、社“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作者单位:厦门市松柏中学,福建 厦门,361004)

上一篇:“五严”背景下区域性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现状... 下一篇:中小学教师德育观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