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养生的养生

时间:2022-09-27 10:48:51

不养生的养生

按照时下常看到的养生经验介绍,大体可以归纳为:要经常注意锻炼身体;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要注意营养搭配;要注意进补;要戒烟限酒……等等,许多老年人为追求长寿,都是刻意按照这些“养生经”来规范自己的生活的。应该说,这些“养生经”也并不错,但随时随地记住这些“养生经”去刻意而为之,在笔者看来也未免活得有点累。

其实,世上还有另一种“不养生的养生”:并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养生不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但因心境洁净,却依然能够高寿。这方面的具体例子很多,请看――

已故的大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寿近九旬。在他80岁高龄的时候,有人向其请教长寿的秘诀,他则戏言曰:“抽烟、喝酒、躺下”。而其实这也是实言:据他儿子介绍,圣陶先生每天至少要抽一包烟,除早餐外,中餐、晚餐每顿都要喝酒而且是烈性酒,一生嗜烟、酒如命;但叶老先生瞌睡也特别好,每天加上午睡都要睡十个小时以上,一倒下就能熟睡,可谓“虽非隐居者,高眠睡不足”也!抽烟喝酒自然不利于养生,而先生竟能倒下即能睡熟自然是因心境淡?白宁静,不把名利“百事”挂心头,故纵使烟酒不断,却依然高寿也。

现在依然健在的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已九旬高龄,但他依然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笔耕不停。按季先生自己著文介绍:他一不锻炼,二不吃补药,三不讲究什么营养搭配。他每天忙于读书写作,既抽不出时间去锻炼,也没有心思去研究该怎样进补,什么时候进补,该补什么,该怎样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等等,饮食相当简单。他是山东人,早年虽留过洋,但生活习惯却从未改变。早餐花生米和稀饭不断,正餐大葱馒头不离,过的完全是平民化的生活,一切都顺其自然。但因其一心埋首做学问,心静如水,有此一切顺其自然的好状况,这比借助外力,靠刻意去养生来增寿更为可靠。

据我所知,还有许多已故或尚健在的作家,例如:冰心、萧乾、巴金和臧克家……也没有听说过他们去刻意养生,只知道他们都是埋头读书,埋头笔耕,心静如水,但却全都是高寿。冰心已是“世纪老人”,萧乾故去时已年过九旬,至今尚健在的巴金和臧克家,均已年过九旬以上高龄,说不准完全可能也会成为“世纪老人”的。

2000年6月30日,张学良将军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百年华诞时,新华社记者前往祝贺并采访,当询问张将军的养生秘诀时,张学良将军回答说:“怎么说呢?我只不过在过简单的生活。”“(我)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张学良将军百岁高寿的实例,也最形象的揭示了一条真理:心静,亦是养生之道,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条养生之道。只要你能做到“吾门如市,吾心如水”,又何尝不能长寿呢?

人人都希望长寿,刻意去养生也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按笔者的习性,若要自己每天清早起床去锻炼,每天订出食谱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晚上早早上床睡觉,再去研究什么春夏秋冬的进补……等等,也觉得实在太麻烦太浪费时间。我退休六七年了,一直是每天只知埋头读书、写作,晚上看书、写作到夜里12点,早上睡个懒觉,中午再睡个午觉,每天照样抽上六七支烟,晚饭后出去效外散散步。“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生好时节”,一切按自己的习性来自然地生活,一直心静如水,所以,这一辈子至今还没有住过医院,平时连感冒都几乎没有,故我崇尚这种“不养生的养生”。

心静实乃养生一宝,不仅在生活中能看到许多实例,得到证实,而且,现代医学的进展也已经说明此乃真理。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把“感情应力学说”和“心理疗法”应用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核心内容就是提倡不积累“感情势能”,通俗点说,也就是及时消除外界不良刺激,保持心理平衡。当代的科学家们也认为:人类寿命本来可达到120-160岁,但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此极限,其原因除了生活奔波和劳累外,“感情损伤”是减寿的主要原因,长寿的大敌。而释放“感情势能”才是益寿良方――这是任何锻炼、补药、营养都无法取代的。

社会现象之三:酒桌上“英雄”辈出,敬酒闹酒各不相让。逢年过节、朋友聚会的酒席宴上,总有一种酒水灌喉方显英雄本色的劲头。于是酒桌上就有了“酒仙”、“酒神”、“酒徒”之分。“酒鬼”者,每喝必醉,醉后洋相百出,酒桌上常成为别人的下酒之物;“酒徒”者,好酒而无量,想醉又不敢醉,好在自知酒量不足也不死乞白赖地劝别人;“酒仙”者也,自饮自斟,独臻妙境,其境界非同一般,普通人望尘莫及;这“酒神”就不好对付了,自己干杯不醉,尽显英雄本色,倒把别人个个“放倒”,“格杀”勿论。问题在于,真正的“酒神”并不常见,倒是常有人争当“酒神”。于是乎,你一杯、我一杯,虚荣化酒瓶中催;是英雄,是好汉,谁先醉倒谁不算。他们觉得一边喝酒一边才找到“我是谁?”的感觉。显然,这种在酒桌上找到的“英雄”感觉,即使不是虚幻的,也只是一时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都有一种本能,那就是追求“卓越”:或发奋读书,成名成家;或努力经商,腰缠万贯;或着力打扮,引人注目……总之,要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上述现象的动力,就是这种本能:发掘自己超人的价值,寻找自己显赫的位置,以期找到更令自己满意的“我是谁?”的答案。

然而,本能如果没有理智引路的话,往往会引导人走向错误的方向。人们在照片中找到的“我”,是过去的“我”,虚幻的“我”;建立在镜子中的自信与自尊,是外在的,不踏实的;酒桌上的英雄气概,是暂时的,易逝的;……不久之后,“我”又会陷入迷惘,要再次出发去寻找自己。当然,并不是说不应或不能在照片上,镜子中美化自己、欣赏自己,而是说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尊和自信不应建立在这种表面的、易逝的东西上。

其实,每个人头上―块天脚下一方土,不必和别人较着劲活,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正如有生必有死一样,人有一长也必有一短;有一短,也必有一长。与其全力以赴、费尽心机地补短,不如脚踏实地、驾轻就熟地扬长。成熟的人在对别人进行判断评论时,尊重的砝码不是放在外表上而是放在内心修养上。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人的价值往往不在于他是否在某些方面超过别人,从而获得别人赞叹,而在于是否尽全力做过有意义的事。因此,我们不能只从外部去寻找自我、完善自我,只有健全的自我意识才能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理想的自己。

上一篇:预防癌症四点忠告等 下一篇:饮食金字塔各国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