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

时间:2022-09-27 10:42:55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

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理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形成了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传统文化标志着民族身份,能够维系民族认同感,但传统文化是厚重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内涵更加深奥难懂,使得学生不易接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更令人堪忧。近代历史以来传统文化的土壤开始越来越变得贫瘠,而当代外来文化和俗文化俨然已变成强势的主流文化,使得传统文化越来越弱势。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变得很多元化,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显得更加复杂和混乱,心理行为也产生了许多与传统文化相背的地方。大部分中学生对民族文化毫无情感可言,却对“韩流”、“美剧”、西方节日趋之若鹜。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现实的道德准则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容易忽视内在品质的提升,这就使得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所谓的“文盲”越来越少,而缺乏人文素养、不懂文史知识和传统文化、不懂正确读写的“传统文化盲”却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大失误。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一门具体的知识学科,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是需要终身学习和体会的。年轻的一代正在越来越远离传统的文化,语文教学的责任就是改变现状,重振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有古代经典作品,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传统文化寓于其中。数千年来,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修养、简洁的语言文字记录下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思想文明和道德规范,辑录成书。为了使青少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重要的知识,历代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心编撰了适合少年学习诵读的教材。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如,介绍诸子思想的《论语十则》《公输》《孟子二章》《庄子故事两则》等,易与学生心理产生共鸣的充满想象力的《童趣》,讲述古人逸闻趣事的《世说新语》等,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古代优美如诗的文章还是文学艺术的瑰宝,能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新课标教材的每一册,都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也是有很大益处的,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精华,倾心倾力,最终积淀成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上一篇:好作文要千锤百炼 下一篇:基于矢量场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