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塑造校园体育精神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9-27 05:49:15

高职院校塑造校园体育精神的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00-03

摘 要 校园体育精神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体育精神中蕴含的教育功能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学校体育中的人文理念与文化精神。通过优化体育课程,促进体育实效;丰富体育群体活动,提高体育素养;依托竞技体育,塑造奉献与拼搏精神等方面来推动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体育精神 探索 实践

教育部体卫艺司2016年工作要点中强调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并指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优势职业品质与技能的职业人才,包括具有优势的职业体能素质要求、心理素质等多项要求。该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体育这个载体,通过该载体塑造极具特色的校园体育精神,并通过多方面、全方位的培养促进学生体育体质与体育素养的提升,最终促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始终把体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方针的引领下,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体育教育,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增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通过体育教育,实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良好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奋勇进取、敢于拼搏的可贵精神品质。

一、校园体育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是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校园体育精神通过长期的校园体育活动的积淀,凝练成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在校期间乃至以后都会一直持续产生效应,陪伴学生的终身体育活动。体育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宗旨

校园体育精神首要表现为学生以追求增强自身体质为诉求,以增进身体健康为宗旨。校园体育工作的开展围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健体魄来开展。体育工作者应想法设法通过多种手段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能让学生树立坚持锻炼的决心和信心。

(二)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

现代社会分工越发细化,职业人才需要更多的合作。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只有团队的齐心协力,才能引领成功的趋势。在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体育竞技活动中,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与配合,为共同的目标奋勇拼搏,创造了生机活力的校园体育氛围,学生个体乃至团体逐渐产生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心理机制。

(三)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

一切学校体育都融合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并以此为基本表现形式。以此为基准,才能表现良好的竞争道德,才能保证各项竞争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塑造顽强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精神

学生通过各类学校体育活动,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品质与奋勇拼搏以及为集体为校争光的精神品质。该精神品质依托体育课堂、体育群体活动以及学校体育竞技活动等来体现。

二、校园体育精神的培育方式

(一)优化体育课程,促进体育实效

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能从课堂教学中真正受益,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实行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目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1.基础体育课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以传统体育+选项课教学为主,传统体育按男女性别分别推行武术中的剑术和长拳套路,再配合身体素质练习,按行政班进行集中授课与考评。经过一学期的剑术和长拳套路学习后,第二学期再进行体育选项课的重新组班学习。在早期的体育课程改革中,颇受学生欢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得以被激发,当时流行的健美操等体育项目都出现爆满的现象。学生按照兴趣重新组班上课,很有新鲜感,对所选课程的学习当然也抱有更浓厚的兴趣,该教学模式维持了6年时间。

2.完全选项课教学模式

在分阶段进行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实施广受欢迎的情况下,完全选项课程顺应而生。学生进校后第一个学期即分选项进行上课,接受一学期基础的体育项目的学习,至第二至三个学期,仍采用体育选项课形式进行细化的选项项目学习,选项内容也较为丰富,融合时下流行元素,除三大球以外还开设有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瑜伽、跆拳道、武术等课程,学生在动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方面更加细致与全面。

3.空中乘务职业实用体育课程与“模块化组合+选项课”的“双轨制”分类教学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明晰,体育工作者们也在思考如何将体育课程与人才培养相契合。针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工作者成立研究小组,分别以特色专业―空中乘务专业为抓手,研究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经过考证,最终构建了两学年的实用游泳与水上救护、防身与防卫、休闲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作为该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对于非空乘专业,根据学院开设的职业工作身体需求设定了一学年职业体能、拓展训练、运动安全与救护以及休闲体育模块课程,第二学年仍然沿用选项课教学模式。

4.“通识类+选项课教学模式”体育课程与“通识类+模块组合”体育课程模式

针对前期三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观测与效果评价,目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课程正围绕通识类体育课程+选项课教学模式或模块组合这两种形式着手进行课程优化与改革。其中通识类课程主要进行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太极拳内容的推广、运动安全与救护内容的普及以及各项体能训练内容为主。经过对前期课程内容的整合,对非空乘专业实施选项课教学,并对选项课程进行优化;对空乘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与身体体能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分组模块内容教学,融合部分选项课内容与第三轮课程改革模块内容。

各类丰富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纪律性与团结协作、相互配合、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与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多次课程后续效应观测与评价,目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课程目标明晰,前期课程改革颇具实效。

(二)丰富体育群体活动,提高体育素养

体育群体活动是学生施展体育才能、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每学年开设迎新生篮球赛与综合性体育比赛,设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太极拳以及田径项目的比赛,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性进行参与各类组织有序的竞赛活动,对巩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大球类的体育竞赛,备受各分院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参赛队员也备受瞩目,极大的增强了参赛单位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除院级体育竞赛外,以学生会、体育部、班级等各种团体组织的体育拓展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体育在凝聚人心方面有着其他任何学科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功效,学生通过一次次全情投入的拓展活动,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信赖、合作与交流,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

课外体育锻炼也是群体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多年的体育晨练惯例,试行过晨跑、太极拳、广播操、健美操等多种晨练形式。目前,以推行较为成功的太极拳项目为抓手,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太极拳项目的推广。目的在于通过太极拳的习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可以达到形神兼备、精神与形体双重修炼,培养沉着、耐久、坚毅、机智的品质,平衡身心,并能增进体质的目的,并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活动的习惯。

(三)依托竞技体育,塑造奉献与拼搏精神

竞技体育是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的特色与亮点。在学院体育行政主管领导的支持下,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项意义重大的举措,培育了3-4项浙江育英职业学院院级体育特色训练队,将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目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多项体育特色项目,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给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包括田径、武术、游泳等项目训练队的建设等等方面。除特色训练队以外,还建设有篮球、网球、排球、足球、定向运动等训练队。我院体育代表队已参加三届各类项目的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以及锦标赛等各项院级以上体育赛事,在各训练队的训练和管理工作中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优良的成效。截止目前,在院级以上体育赛事中已收获112金,79银,87铜的优异成绩,并在2015年浙江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所有赛事的总成绩中囊获男子团体、女子团体、总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以及道德风尚奖,在同类高职高专学校中树立了良好的正面形象。

在竞赛与训练中,教练员、运动员们通过高强度、高难度的运动训练与高压力的运动竞赛,更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为校争光的集体荣誉精神,极具突出的教育作用。在竞赛与训练过程中,无论严寒与酷暑,学生往往在早上的训练一结束就要匆忙投入上午的课堂学习,下午的课程完成之后忍着饥与饿就要立刻开始傍晚的大强度训练。这种苦与累非一般同学可以承受和坚持下来,很多时候,教练员、运动员们正常而又从容的吃顿饭都成了奢望。即便这样,教练员们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着学生。教练员们通过身体力行,教会他们学会吃苦耐劳,学会奋勇拼搏。在近几年的竞赛训练中,教练员队伍注重运动员们竞赛水平与成绩提升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先进性的培养。学习、训练全面发展、品行兼优的运动员们每学年都直接被推荐为学院党校学习对象,如此一来,更是促进了运动员队伍的管理水平,促进了运动员队伍不断向先进靠拢的力量与决心。竞赛成果丰硕的同时,学生们在学习等方面的佼佼者也不少,这些高水平的运动员中,不乏“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的获得者,也不乏“育英之星”等称号的载誉者,育人成果日益凸显。

实践证明,以三大特色训练队为主的各训练院队是管理科学、师资优秀并集较高体育运动竞技水平于一体的院级体育特色项目,已得到了学院的认可,该体育特色项目对弘扬我院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结语

校园体育精神的形成依托校园体育的各项体育课程教学、体育群体、体育竞赛等活动平台,各种平台的构建中无形中就让学生自觉并自然接收了积极健康的人文熏染,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精神,并对学生在校期间以及终身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建设和利用好各个平台,并通过各平台的建设迸发出更多体育文化内容,促进对职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友民.试论大学校园中的体育精神[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2] 邱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3] 袁明莲,王志杰.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最具人文意义的体育精神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

[4] 隋红.普通高校体育竞赛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影响的研究[D].山东:山东体育学院.2008.

[5] 汤攀.高校体育精神对培养大学应用型人才的价值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9).

[6] 丁艺,杨玉伟.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沈阳大学学报.2009.2004(8).

[7] 苏莲娜.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报.2015(8).

[8] 白磊.武汉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6).

上一篇:小学生体质水平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原则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