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27 04:09:28

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

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历海清 刘卫 唐郡 合肥第105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摘要:目的:对在利用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选出236例病历,对患者中出现再出血情况的患者进行统计,将其作为再出血组;将治疗后未出现再出血症状的患者分为一组,作为未出血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量、入院时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含量、血尿素氮浓度、休克发生率、消化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率等相关资料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结构方面没有较大差异,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再出血组患者的出血量、血尿素氮浓度、休克发生率以及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率等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患者,另外在出血组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含量均明显低于未出血组患者,两组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危险因素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发生了出血症状,主要包括食管、胃部、十二指肠、胰腺以及胆囊等部位,其一般发病较急,并且拥有着较高的发病几率。近几年来,利用消化内镜来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历越来越多,其具有着较好的止血效果,但是对于再出血症状的控制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在国际上利用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发生几率为10%至30%左右,患者在出血后极容易发生感染,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着较大的威胁[1]。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结构方面没有较大差异,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再出血组患者的出血量、血尿素氮浓度、休克发生率以及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率等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患者,另外在出血组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含量均明显低于未出血组患者,两组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在本次分析当中为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消化内镜下止血治疗。首先,在消化内镜下对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部位进行局部的清洗,利用生理盐水急性,同时采用圈套器将患者出血位置的血痂去除,充分暴露出血点。其次,在消化内镜下对出血点进行套扎止血或药物止血的方法,其中套扎止血就是利用止血夹对出血点进行准确止血;而药物止血则是采用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肾上腺素浓度为0.01%,在每一处出血点上注射大约1-2即可,总量应控制在10以下,并且在血管出血点附近注射1%的硬化剂[2-3]。

1.2.2判断方法

在消化内镜下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如果在3-5分钟内患者出血点未再次发生出血症状,即可以宣告手术结束。在手术治疗后需要患者禁食大约24小时,并且给予患者合理的抑酸药物进行治疗,避免胃酸对出血点产生的影响。另外为了帮助患者保证体内营养的供给和电解质平衡,还需要对其进行输液治疗。如果在治疗后24小时内未出现出血症状,则可以为患者提供半流质饮食,治疗7天后可以使用一些易于消化的固体食物。对于患者手术后再次出血的判断标准包括胃管内提取液中血液的含量,患者是否出现呕血、便血、黑便等症状,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是否征程等,如果在治疗后1周之内没有出现出血的相关症状,则表明止血效果较好;如果发生了相关症状,则表明患者出现了再次出血症状,需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或再次手术[4]。

1.2.3分析方法

本次分析采用的是回顾性分析方式,根据患者在治疗后是否出现再次出血的症状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其中60例出现再次出血症状的患者被分为一组,作为再出血组,另外176例未出现再次出血症状的患者被分为一组,作为未出血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量、入院时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含量、血尿素氮浓度、休克发生率、消化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率等相关资料进行记录,并对其进行对比性分析[4]。

2、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的分析,将其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3、讨论

目前,利用消化内镜下手术的方法是治疗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症状的最有效有段之一,其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并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利用这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其中80%以上的患者出血点能够立刻止血,因此其能够有效提升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再次出血的情况在所难免,从本次研究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在236例患者当中有60例出现了再次出血的症状,其发生率为25.42%,将其与未发生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其年龄和性别并不能够影响再次出血的发生,但是患者的出血量、血尿素氮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含量、休克发生率以及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率均是影响再次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对这类因素进行重点注意,在治疗的围术期阶段给予患者相应的预防处理,降低再次出血症状的发生几率[5]。

参考文献:

[1]阮国永,史薇,姜英杰,等.急性非肺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06):323-326.

[2]李莉,谭跃,黎振林,等.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在初学危险因素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02):159-160.

[3]李伟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140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04):417-418.

[4]张佳莹,王晔,张静,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06):703-704.

[5]张晓春,陈瑞红.63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05):115-118.

[6]唐建华,刘文超.92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8):512-513.

上一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一篇:30例支原体检测结果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