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

时间:2022-09-27 03:12:43

论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

【摘 要】分析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内涵及特征,指出其应遵循的原则,并进一步探讨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法律地位和功能等。

【关键词】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 内涵 特征 校企合作理事会 地位 功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8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提出,“探索建立高等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目前,我国多个高职院校纷纷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作为高校与企业、行业协调合作的机制。面对遍地开花的校企合作理事会,由于相应的理论、政策和制度研究等准备不足,目前学界对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法律地位以及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不一。因此,研究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厘清其内涵和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内涵及特征

纵观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组织的形式演进过程,基本上经历了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向产学研合作委员会过渡,然后发展成为校企合作理事会三个阶段。随着校企合作组织形式的变迁,其内涵、特征和功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般认为,校企合作理事会是我国当前大学制度下校企合作的最高级组织形式。然而,目前学界对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有关的理论探讨也凤毛麟角。相关文献对理事会的定义如下:“理事会为协商、征求意见或讨论问题而召开的会议,也可指经选举或任命构成或咨询机构或拥有一定权利的组织。”因此,校企合作理事会可以定义为:为协商、征求意见、讨论校企合作事务,由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相关利益者共同组成的咨询管理机构。所谓相关利益者,指的是受校企合作理事会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包括学生及其家长、教育主管部门、本地社区、媒体等。

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核心特征是高校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即高校能够主动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促进行业企业的发展。这意味着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开放性。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开放性体现在多个角度。首先,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服务目标是开放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既要为学院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又要为企业、行业持续发展服务,还要为构建和谐社区服务。其次,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人员是开放的。一个开放的理事会成员应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构成,多元化的成员结构有助于反映各个团体的利益诉求,保障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同时,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制度设计应该允许成员有条件地进入和退出。开放性还体现在经费来源和议题方面。校企合作理事会通常由会员出资、社会捐资,而非高校单一出资。校企合作理事会的议题涵盖校企双方可以共享的各种资源,既包括传统的实习就业合作,也包括科技合作等深层次的合作;既可以是人才培养某一节点的合作,也可以是全程合作;既包括物质资源的共享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共同建设,如校企文化、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等。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开放性要求它自身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校企合作实践的进程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二是独立性,校企合作理事会作为高校与企业、社会沟通的桥梁,既与高校紧密联系,但同时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它的独立性首先表现在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方面。作为为高校、企业服务的咨询服务机构,它不应隶属于理事会的任何一个成员,包括高校。只有保持与理事会成员的独立性,所有成员依照章程进行管理和议事,理事会才有可能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独立性。校企合作理事会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应保证独立性。理事会的财务管理、资产运营只对理事会负责,与所有成员保持清晰的界限。当然作为成员,在其自身的财务管理方面应反映理事会的相关业务。除此之外,理事会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避免受到理事会成员制度或规定的牵制,除非章程有相应规定。只有在机构设置、制度设计和经费方面实现了独立,各个成员才有可能平等地表达诉求,协商议事才可能实现。

三是服务性。虽然校企合作理事会产生的动因多源于高校的内在需求和积极主动性,但一旦其成立,各位成员均有共享资源的意愿和权利,它应该是为多个成员所代表的利益团体服务的平台。校企合作理事会是高校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平台,也是行业、企业谋求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储备平台,同时它也是家长和社区等了解和监督管理教育质量的平台。所以,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从人员设置到议事制度都应充分保障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促进家长和社区等代表社会需求的团体为教育出谋划策。唯有如此,高校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才能形成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原则

(一)公益性原则

校企合作理事会是为建立社会支持和监督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校企合作理事会必须立足于为教育服务,将公益性原则作为首要原则。只有认同这一原则,所有成员在具体运行中才能确保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协同合作。

(二)互利共赢原则

坚持公益性原则与互利共赢原则并不矛盾。校企合作理事会作为校企资源共享的平台,资源共享贯穿于人才培养全程。既然人才培养是为社会发展、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企业成员自然有权利通过参与合作,优先参与和分享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成果以及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再者,企业是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的市场主体,单纯地追求公益性有悖其天然属性。同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功能,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下的校企合作为实现高校的四大功能、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提供更有效的机制保障。

(三)平等协商原则

通常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各位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通过协商与民主投票来确定校企合作各项事务。校企合作理事会议事方式应以协商为主,依照章程和相关制度、业务流程等协商一致的事项应共同遵守并相互监督。

三、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法律地位

1.校企合作理事会应属于非营利组

织。查阅各个院校的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大多数明确表示以下几点主张: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二是经费来源由政府或者理事会成员捐赠而得;三是成员不因为出资而拥有所有权,不向出资者分配盈余。据此,校企合作理事会具有典型的非营利组织的属性。

目前我国约束和规范非营利组织理事会制度的法规比较单一,迄今为止,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法律框架由以下三个条例构成:《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前两个条例虽然没有明确治理结构,但在《章程示范文本》中确定了组织机构。后一个条例则明确提出把理事会作为基金会的治理结构。这些制度框架把理事会制度作为内部治理的核心机制。

2.校企合作理事会应当具有法人资

格。进一步探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法律地位,它更符合社会团体的特征。依照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团体是“由公民或者单位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校企合作理事会通常由学院作为发起人,实习就业基地合作单位等作为成员。

该条例规定,“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校企合作理事会如果具有非法人资格,将为理事会的业务独立性和完善的自我管理提供基础。当然,在具体实践中,校企合作理事会是否应该具有法人资格由各高校自行决定,法律对此并无硬约束。实际上,我国已经成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大多数选择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现状。可能是由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尚处于探讨阶段,在现行法制框架下,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校企合作理事会通常作为高校的内部机构更易于实现高校的利益诉求,但它的弊端是管理松散,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

(二)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功能

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将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需要突破我国大学客观上存在着的政治、行政和学术权力并存的现状。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建立对三种权力协同制衡的有效规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对现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不失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进程的一个试金石。

1.校企合作理事会应是高校校企合

作事务的咨询、指导机构。根据我国现行的大学制度,校企合作理事会作为高校的咨询、指导机构更符合客观实际。

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专业性是实现其咨询、指导功能的技术基础。首先,理事会的成员都一般是高校的管理人员、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者、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代表和社区管理者,他们对于校企合作事务的问题具有洞察力和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其次,一个真正的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制度可以实现权力的科学分配,达到相互制衡,避免权力集中带来的弊端。

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独立性是其为高校提供科学决策参考的必要条件。同时,理事会毕竟是为高校服务的,因此如何界定校企合作理事会与高校在相关事务中的权限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相关制度设计中既要体现其独立性,同时又要保证其为高校提供咨询服务的功能。所以,在技术方面,高校首先要厘清界限,即校企合作事务中高校管理的边界和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管理边界。虽然理事会是服务各方的平台,但现阶段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高校对于理事会的功能期待远远高于企业和其他成员。

2.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应具有发现

和修正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校企合作理事会行业、企业成员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将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要求,并通过协商制度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假如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中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在规模和结构上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则其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基本能代表该地区相关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理事会中的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政府代表等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言人,也必定将社会标准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的人才标准或许与社会标准存在着差异,但在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框架下,平等协商的议事制度将使得各方的博弈最终达到均衡。因此,一个容纳了多方利益代表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及其制度将会全面地反映国家、社会和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地修正人才培养目标。

3.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应是行业、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助推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自2006年以来,随着公司法的实施以及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得到广泛关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毕业生择业观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企业更重视人力资源储备和技术升级,刺激了校企合作的需求。校企合作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平台。

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将有助于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例如,企业利用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履行企业的慈善责任。校企合作理事会将奖助学金的管理纳入制度设计中,使出资企业及其他成员实施有效监管,确保公正和公平。与此同时,行业企业通过技术支持、捐赠设备等方式为高校提供低成本的资源,部分解决当地政府因资金困难而投入不足的问题,帮助当地发展教育事业,又通过公益事业达到广告效应。同时,借助此平台,企业和高校可形成合力在支持社区教育、人文关怀等方面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

4.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应是社会实

现教育评价和监督的渠道之一。校企合作理事会应为不同价值主张和利益诉求的各个成员提供所需要的高等教育的真实信息,便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教育评价和监督。

作为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力量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有效实现教育评价和监督。在平等协商原则下,家长和社区代表等社会力量有渠道了解高校教育信息,他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得以表达和尊重。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的评价标准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协商的过程就是各方接纳、融合和达成共识的过程。虽然存在不同看法和争议,最终都应促进教育发展。

在持续的磋商和讨论中,理事会成员各方均有机会参与教育评价和监督,使得高校的开放性办学得以实现,也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在我国出现比较晚,有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意义重大。尤其是其具体职能、组织结构设计、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对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高校运行机制都提出了挑战,因此,应当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全面研究,为具体实践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王义全.理事会制度――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种模式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

[2]田凯.中国非营利组织理事会制度的发展与运作[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2)

[3]刘金丽.美国教育理事会组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2011

[4]卜志勇.近代中国社会团体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委托项目(2013JGW018 )

【作者简介】廖福英(1972- ),女,壮族,广西宾阳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市场流通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杨 柳(1978- ),女,湖南零陵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韦雪豫(1974- ),女,壮族,广西都安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丹参制剂在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早期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