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的思考

时间:2022-09-27 02:28:46

关于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的思考

摘 要:信息公开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公正与规范化,招生单位应对原有工作流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明确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拓展信息公开的渠道,保护考生的个人隐私,完善自身的职责,健全研究生招生录取信息公开制度。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65-02

2014年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制度,深化高校招生信息公开的改革之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指导和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高校录取考试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越来越成为公共信息[1]。研究生招生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基本保障,而信息公开是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进信息公开的新形势下,传统研招工作面临着诸多变革和挑战。因此,招生单位应充分认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对原有工作流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健全研究生招生录取信息公开制度,确保研招工作的公正、科学、规范、透明。作为基层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人员,笔者将结合国家文件规定和日常工作实践经验,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个人对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的认识与思考。

一、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

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研究生招生单位务必对招生简章、招生计划、复试办法、复试名单、录取办法、录取名单和咨询申诉渠道等进行及时、充分、规范的公开。教育部文件对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涉及每一项信息公开的实施细节,招生单位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符合规定的方式和方法。

(一)初试

考生报考最先接触的信息就是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随着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招生单位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并逐渐完善研究生多元奖助政策体系。因此,招生简章中须写明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和学费具体标准,并链接财务部门的教育收费项目公示。同时,简章应提供本单位网站奖助体系专栏的链接,方便考生获取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三助岗位等奖助体系的评选办法和实施细则。此外,招生简章中应写明相关专业对不同身份考生的报考要求。例如针对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考生,部分高校要求发表一定科研成果或者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

招生单位的专业目录须明确分专业招生计划,并注明拟招生人数及接收推免生比例,方便考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报考。教育部文件规定,招生单位不得指定考试科目的参考书目和参考材料,但招生单位可以在专业目录中提供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对考试题型和要点等内容进一步明确细化,便于考生复习备考。另外,招生单位在公布考生初试成绩时,应同时公开申请复核成绩的办法,并提供考生初试成绩排名情况。

(二)复试

招生单位须提前公开复试录取办法和实施细则,未按要求提前公布的复试录取规定一律无效。招生单位的复试办法应尽量细化,明确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和其他具体业务要求。

首先,复试办法中应说明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占录取总成绩的权重。由于部分招生单位在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时,将初试各科成绩按一定权重折合为技术分数线,而并非各科成绩总和,这就需要在复试办法中详细介绍技术分的计算方式;同时,复试办法中还需要注明是否设置外语和专业课单科分数线。其次,招生单位会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生源情况适当调整差额复试比例,复试办法中应该明确各专业差额复试的具体比例。例如,部分招生单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复试比例从1:1.2扩大至1:1.5甚至1:2。再次,复试办法需说明专业笔试、专业面试和外语听说测试等环节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例如,复试办法中应公布各专业复试笔试的考试范围和参考资料,介绍专业面试各项评分标准和复试各环节分数权重,等等。

教育部文件特别强调,招生单位须对享受初试加分或政策照顾等特殊类型考生的相关信息予以公开。例如,对于“研究生支教团”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推荐免试资格,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破格复试,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和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退役后的考生,招生单位可以使用单独的复试名单公示或者在复试总名单的备注栏注明考生的加分和政策照顾情况。

为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推荐免试工作,教育部于2014年建立了“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作为推免工作的信息备案公开平台和报考录取系统,推免生录取名单及新生学籍注册均以该系统备案的信息为准。招生单位要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向考生公开招收推免生章程和专业目录,并将学校和院系的推荐办法、接收办法以及获推免资格的推免生名单在系统中备案,并在本单位网站公示。其中,院系推荐办法须说明推免生综合测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接收办法需要说明对推免生绩点(GPA)和荣誉奖励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推免生名单须包含姓名、院系和综合测评成绩等必要字段内容。

(三)录取

全国统考复试拟录取考生名单须包含考生编号、考生姓名、初复试各项成绩和总成绩,并在本单位网站公示十个工作日。复试结果可按照初复试总成绩降序排列,对包括拟录取和未录取的所有复试考生各项成绩统一公示。同时,招生单位需要对破格复试、专项计划和享受初试加分或照顾政策的拟录取考生进行说明。此外,推荐免试拟录取名单应该包含考生的录取院系、录取专业、姓名、本科院校和复试成绩。对于因拟录取考生放弃录取资格,依次补录取的考生名单需要单独公示十个工作日。如果招生单位将初复试各项成绩向所有考生公开,各项考试流程和环节完全透明,将大大增强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公信力。

(四)咨询申诉

招生单位需要公布详细的咨询和申诉渠道信息,应包含联系部门、电子邮箱、电话和通讯地址等内容。对于初试和复试环节违纪作弊等行为的投诉,招生单位应联合校纪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和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成立工作小组进行调查处理,掌握确凿证据,并及时公布违规处理结果。同时,招生单位应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制定本单位的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细则,并在本单位网站公示。从而对广大考生起到警示作用,肃清考试氛围,维护考试公平。此外,招生单位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需求,对公开信息可能产生的申诉做好预案,并在网络等媒体进行舆情跟踪观察,确保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应对相关申诉。

(五)其他

研究生招生工作应本着以考生为本、对考生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教育部文件也指出,对于其他按规定应予以公开的招生录取信息,招生单位也要及时主动予以公开。因此,为方便广大考生备考,招生单位可以公布各专业历年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公开历年全国统考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全国统考报考录取比、推荐免试录取人数、复试分数线和录取最高分最低分等信息。招生单位可以在网站公布历年自命题试题真题的公开办法,考生可参考历年真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此外,招生单位还可以在本单位网站开辟专栏,全面介绍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国际交流、学术科研和就业信息等内容,并就常见的招考问题答疑解惑,从而进一步指导考生合理报考。

二、信息公开的渠道

招生单位应该在完善信息公开内容范围基础上,不断拓展信息公开渠道。首先,教育部建立了“研招信息公开平台”和“推免服务系统”,为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搭建了基础平台。其次,考生访问频率最高的是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网站,该网站可开辟信息公开专栏,专门针对获推荐免试资格名单、推荐办法、全国统考复试办法和拟录取名单等信息进行统一公示。此外,各招生单位的信息公开网面向全社会公开,可以同步研究生招生网的相关信息。最后,招生单位可以尝试借助新媒体手段和平台,例如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订阅号,方便考生用移动设备查阅各类研招动态和资讯。当然,各种渠道的信息公开内容应及时维护更新,保证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考生的隐私保护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不予公开。因此,招生单位在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的同时,也应在最大程度上保护考生的个人隐私。如今,信息泄露现象十分普遍,个人隐私保护令人担忧,招生单位在信息公开工作的细节方面也应该适当调整。例如,在对复试名单和拟录取名单公示中,可以只显示准考证号后四位,考生姓名只出现姓氏,名字部分用星号代替。同时,招生单位在公布投诉处理结果时,应该注意对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隐私保护。此外,招生单位应提醒考生在网上注册信息时,应避免使用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等作为密码,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盗用。

四、招生单位的职责

招生单位是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责任主体,按照“谁公开,谁把关”,“谁公开,谁解释”的原则,招生单位需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把关和解释说明制度,将工作的各项责任和要求落实到人。招生单位向社会公开的方案、办法、细则和名单,尤其是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需要经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集体讨论通过。同时,招生单位也应该积极聆听社会和考生的意见和建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新增公开内容。公开意识的薄弱无疑是制约高校信息公开的关键[2],因此,招生单位需要加强对招生工作人员信息公开的培训,普及相关知识和理念。

信息公开并非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倡导了一种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理念。招生单位应认识到招生信息透明是获得公众信任的根本前提,也是赢得公众信任的唯一方式[3]。招生单位应该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信息公开内容范围,拓展信息公开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办法,确保研招工作更加公正、科学、规范、透明,使得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成为新常态。同时,招生单位也应该及时反思信息公开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相关经验,不断改进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增强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金明鱼.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助推教育公平[J].教育与职

业,2014,(7).

[2]张鲁萍.高校信息公开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2,(2).

[3]尹晓敏.高校自主招生如何赢得公众信任――以信息公

开为视角的理性分析[J].江苏高教,2012,(2).

上一篇:电厂工程建设造价的宏观控制和战略探析 下一篇:锦云 听从发自内心的声音写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