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

时间:2022-09-27 02:18:02

浅析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

摘要:古森林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环境变化的信息,记录了其生长时期的古植被、古气候、古生态、古环境,以及海陆变迁、地壳变化等。因而,它对恢复和重建古地理、古环境以及海平面变化,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鉴于此,本文对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

Abstract: The ancient forest contains an abunda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cording its growth stages of the ancient vegetation, pale climatology, pale ecology, pale environment, and the sea changes, and changes in the crust. Thus,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its ancient geography and ancient environments and sea-level change, sea change and crustal mo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research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View of this, ancient forest remains o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Bay Harbor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Keywords: Shenhuwan; undersea ancient forest; remains

一、前言

海底古森林是指原本生长于陆地的森林,在自然营力的作用下,完全沉溺于海平面之下数千乃至数万年并得以保存的遗迹。在我国,海底古森林遗迹仅发现于山东威海、福建晋江深沪湾和漳浦前湖湾。其中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是徐起浩于1986年7月在进行地震考察时发现的。此后,徐起浩、姚庆元、王绍鸿和刘剑秋等还通过钻探等对古森林的年代、古抱粉组合、粒度和有孔虫进行分析研究,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形成的年代、古植被、古气候、古森林埋藏与海平面变化等。鉴于深沪湾海底古森林、牡蜗礁发现的巨大科学意义,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将深沪湾列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1999 年 7 月 28 日~8月 4 日在晋江举办的“福建晋江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际研究会”吸引了几十名国内外学者、专家,进一步提高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并促进了保护区的建设。

二、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

1986 年 7 月徐起浩共发现 16 棵古树,至今,深沪湾共发现有海底古森林树木66棵,呈3片分布,分为海底古森林中区、东南区和西北区。它们主要为原生直立残留树桩,也发现有折断卧倒的古森林树木。经过对9棵树木样品测定,其年龄在距今6 761年±193年至7 620年±130年,其中另有1棵岸边漂移木为距今8 320年±150年。经鉴定,这些树木为以油杉为主,个别为南亚松及金缕梅科枫香属植物混交林,

1、中区

中区分布在西(狮)脚寮村、华林村(土地寮)沿岸的潮间带,距高潮线 40~100 m。不同时间的气候环境出露的棵数和高度不同,当地壳振荡运动下沉,海水侵蚀面升高或沿岸砂堤砂发育,风浪较大沉积砂土较多时,古森林出露的棵数较小,被掩埋较多,反之古森林出露棵数较多。有的大台风季节风浪对海底侵蚀搬运反而增多,沉积减小,古森林出露也增多。此外在每月大潮的退潮最低时,因出露的低潮带浅滩较宽,比平时一般退潮时出露古森林棵数也要多些。部分古森林遗迹在潮下带,推断东西方向分布范围超过110 m。本区共发现 38棵树桩,大部分保持原生直立或近直立形态,只有4棵为平卧。棵距从1・9 m至39 m不等,直径最粗达1 m余,最细的仅10 cm,呈树桩状,树桩中间多有空心,直立的粗的主杆和四周围绕的细的枝杆一起出露,有的枝杆被折断,部分被掩埋。

2、东南区

东南区分布于下土地寮村-海尾寮村以东,距海岸250~310 m 的大潮低潮线附近,中间隔着晚更新世牡蛎滩及牡蛎贝壳海滩岩,且处牡蛎滩及牡蛎贝壳海滩岩分布区的东南侧,相距约80 m,距岸约300 m的潮间带和潮下带。

共发现了24 棵树桩,均保持原生直立状态,一般出露高约20~30 cm,直径20~80 cm,部分仅出露高2~5 cm,相当部分淹没在潮下带水面。分布相对集中,原始状态保持较好。东南区古森林采集采取3个样品进行植物学鉴定,确认都为油杉植物,其木材解剖学特征同上述西北区古森林2个样品。油杉植物生长环境不适应海水,在东南沿海现今一般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上山地丘陵地带。有的生长海拔达1 000~1 200 m,为喜阳光、喜温暖、喜酸性土壤植物,以生长黄土和红壤土地区较多,也有在砂页岩风化土上呈片林生长,为东南沿海酸性土荒山植物。

3、西北区

西北区分布于圭庵寮村岸外约 100 m 多的海滩中潮位,仅出露 3 棵树桩,有一棵为平卧,碳化不明显,另外两棵斜卧,中等程度碳化。其木材组织的解剖学特征是: (1)具有纵向树脂道; (2)管胞上没有螺纹加厚,具缘纹孔常1列或2列,也具3列者;(3)交叉场纹孔为杉木型,亦见柏型;(4)木射线细胞中含有颗粒状物质;(5)树脂道为纵向树脂道,有4~8个或更多的分泌细胞,其壁厚;(6)木射线单列,极小射线上可见2细胞,无木射线管胞;(7)生长轮极明显。据渔民介绍,这一片以前曾有几十棵树桩,现被泥沙淹埋了。

三、结语

总之,深沪湾海底古森林的植物遗体至少可以说明在距今 6700~7600年以前,深沪湾还是一块森林茂密的陆地。距今7 000年左右,深沪湾发生强古地震,使生长古森林的低凹洼地或槽地沉没海底,形成泻湖环境。距今2 000年左右,深沪湾又发生1次强古地震,古森林沉没更深海底,终于形成今天的海底古森林面貌。据此,我们可以重建深沪湾的古植物群落和古环境,研究海平面升降、新构造运动以及其海岸演化等一系列环境演化情况。

参考文献:

[1]徐起浩.深沪湾新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及植物学、年代学特征[J].海洋科学,2001,25(2)

[2]俞鸣同,藤昭井,坂本享.福建深沪湾牡蛎礁的成因分析[J].海洋通报,2001,20(5)

[3]王绍鸿,唐丽玉,赵希涛.福建深沪湾海底林的测量与新发现[J].第四纪研究,1999,5

工作单位: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姓名:洪少雄(1983,2),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资源勘查工程

上一篇:浅析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管理 下一篇:羌寨建筑色彩特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