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寨建筑色彩特色浅析

时间:2022-09-11 09:28:25

羌寨建筑色彩特色浅析

摘要:5.12汶川地震后的三年灾后重建工作中,羌寨建筑的修复及重建也在积极的进行,怎样对羌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以及对羌寨的文化重构,是个很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存的羌寨的建筑色彩调研,分析并总结原有羌族聚居地的建筑色彩特点及其成因,再通过对重建羌寨进行色彩调研,对新旧建筑的地域色彩及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希望在将来建设羌寨特色建筑时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羌寨;色彩;建筑色彩;特色

Analysis of the 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Qiang- Before and after the 5.12 earthquake architecture, for example Qiang

Lan hai ruiWu wei

Abstract: three years after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work, Qiang building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is also actively carried out, how the protection of the Qiang culture and heritage, as well as reconstruction of the Qiang culture, is a very thought-provoking and explore the issue. Based on the existing building color Qiang research,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building settlements Qiang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olor, and then re-Qiang by the color of the research, the color of old and new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rea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hope in the future wh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Qiang characteristic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Keywords: Qiang; color; architectural color; features

一、背景与命题

“5.12”汶川地震,夺去了众多的生命和不少灾区同胞的家园。在灾后重建的短短三年内,这片伤痕累累的地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映秀镇、水磨镇等地,黄泥石墙、木板门、青砖瓦,具有浓郁羌族风情的建筑依山势高低错落排布,在云雾缭绕的青山映衬下,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次震后的城市建筑重建及修复中,各个重建城镇的总体发展目标都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去延续传统,怎样去体现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羌寨风貌特色。而风貌特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建筑的色彩表达。比如,在汶川水磨镇、北川新县城等地的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中,对风貌的控制,既平衡了特色与经济双重考量,又兼顾了地域与民族双重特色,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力求准确地传达和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灾后重建凝结了各方专家学者的心血,对地域性建筑特色的表达进行了很多研究,各色建筑的完工投入使用,呈现给我们一个个新的羌寨面貌。这些新面貌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感受和居住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弘扬了羌族传统文化,体现了地域特色。

二、原始羌寨风格的成因

1、地域概念

羌族这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现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州,羌寨主要集中在汶川、茂县、理县地区。(图一)

2、自然条件的影响

汶川茂县一带,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气候受西伯利亚西风气流、印度洋暖流和太平洋东南季风三个环流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日照强烈,昼夜温差较大。由于高原低压与平原高压之间的气压差,使河谷内气流变化大,风大干燥,形成强烈的“焚风效应”,造成周围山体山崖陡峻,山顶岩石较多,这样的自然环境对羌寨整个外观形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地形的缘故,羌寨建筑顺应等高线布局,建筑随山体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在这种适应自然环境的选择下,羌寨建筑群产生了强烈的聚落密集感,整个羌寨的色彩让人觉得在这样的外部空间形态和强烈日照中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山体的岩石本色,建筑外墙在阳光照射下显出偏暖的黄灰色和背光处墙面的中低明度灰色,加上石材本身之间具有的颜色差异以及河谷植被,勾画出一幅色彩协调统一、层次丰富的画面。(图二)

3、建筑材料的影响

羌寨所处的地区都是山区,石材资源丰盛。羌民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就地取材,建筑以石材、黄泥、木材为主,因此,对于保持材料本色的羌族建筑来说,材料的色彩与建筑的色彩有着直接的关系。墙体是当地片麻石和黄泥混合垒砌,干燥成型后为中明度的黄灰色,并形成粗犷古朴的色彩肌理效果。(图三、四)

4、传统文化及的影响

早期的羌族是一个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民族,受到其他部落的排挤打压,最后散落在川西北岷江流域的高山峡谷里。为了在恶劣生存环境里争夺水源、土地、粮食,民族内部械斗时常发生。受这些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得羌寨建筑都极具防御性,羌寨建设都是首先围绕进行有效作战这一主题来完成,其次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抵御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因此,羌族对建筑的外观色彩没有太多的人工粉饰,保持建筑的材料本色,与背景山体融为一体,使羌寨在苍凉、雄浑的群山峡谷之间时隐时现,符合羌族的军事策略和游牧民族朴实粗犷的性格。(图五)

在世代沿袭的传统观念中,羌族有崇尚白色的习俗。因为白石信仰,羌人视白石为神,一般供于屋顶、房背、门窗横档,分别代表着天、地、日、月、山林、水火、牲畜等30多种诸神。白石装饰的表现形式是将白石放置在房屋的顶部,所选用的白石形制美观,成为羌寨大面积灰色调很好的点缀色,有时住宅和碉楼临近顶端处还会用白石围绕着碉楼砌一圈,是羌寨中的一大独特景观。采用白石作为羌寨建筑装饰,符合羌人的、审美心理和传统色彩观,象征神与自然生活的结合,表达着朴实羌民的虔诚的心。对白石的崇拜、供奉是羌族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羌人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传统,这些独特的宗教意识使建筑外观拥有了丰富的图案与色彩。(图六)

羌族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是建立在二元认知体系的基础上的,反映在颜色审美上,就是喜欢鲜明的色彩对比,黑和白是常用的颜色,白石装饰与墙体灰色调就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三、传统羌寨建筑的色彩美学分析

羌寨最典型的建筑型式分三种:石砌碉房、黄泥夯土碉房、木结构吊脚楼建筑,这些不同的建筑类型造就了不同的建筑外观及色彩,本次研究以石砌碉房为主要研究对象。

1、自然色彩分析

从大的自然空间环境来看,羌寨建筑以宏大的山体为背景,山体的土石,呈中低明度黄灰色、棕灰色及冷灰色,也有低矮树木灌丛的低彩度灰绿色。由于地域处于青藏高原的边缘,空气稀薄,所以能常常见到纯度较高的天空,呈蔚蓝色。羌寨周围有大量的花椒、苹果及向日葵等作物,这类植物的花朵及果实的色彩都十分鲜艳,彩度很高,从而与建筑色彩成对比关系,并丰富了色彩色相。(图七)

2、建筑色彩分析

现存羌寨的建筑以碉楼和石砌房为主。碉楼是防御性建筑,顶部有照楼。石砌房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羌人用跳板、独木梯等将整个村寨的屋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高低错落、相互连通的屋顶平台。建筑中所用的各种木材均以本色桐油或黑色土漆涂刷。色彩沉稳、大方,与墙体石材色彩协调,更增强了建筑的整体感。(图八)

层层簇拥着碉楼的羌族建筑依山就势,随山体抬升,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顶部紧密相连的照楼和平台,产生了强烈的虚实对比效果,在阳光照射下,屋顶平台的冷灰色调与照楼形成的阴影区一起,营造出一系列色彩层次明显的明暗对比效果,强调了羌寨建筑紧密相连、依山而建的气势。

3、建筑色彩构成分析

由于旧有的羌寨建筑所用材料的限制,碉房类建筑构成以土石的黄灰色为主色调,木材浅黄色为辅色调,白石的白色为点缀色的色彩构成形式。石砌碉房由于全有石块堆砌而成,因此整个建筑外立面的色彩都呈现石块的本色,中低明度的黄灰色和局部石块的深灰色,辅色调不明显,点缀色则由木制门框,屋顶白石等色彩构成,且与主色调色相差别较大。

四、重建羌寨建筑的色彩美学分析

1、重建类型概况

根据喇明英在《羌族村寨重建模式和建筑类型对羌族文化重构的影响分析》一文中梳理出的羌族村寨灾后重建中对重建模式和建筑类型来看,水磨镇、坪头村、白石寨都是原址或就近选址按羌族传统建筑风貌重建的,水磨镇属于现代“新碉房”建筑,坪头村和白石寨属于传统风貌新碉房建筑。(图九)

2、重建实例色彩分析

水磨镇新建的居民安置区“水磨羌城”,就是富有羌族风格的建筑,170栋单体建筑,具备了羌寨建筑“石结构、泥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等综合建筑特点,在传承并发扬了羌寨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又有创新。这些新羌寨建筑都没有完完整整的将全部的建筑立面用石头垒砌,而是将石块、黄泥按一定的美学设计进行组合,构成建筑的外立面形式,再用木材进行装饰。因此,在建筑图谱的形式上就跟传统的羌寨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建筑的某些立面,还刻意加了许多表示民族图腾之类的图案,并且在屋顶及屋檐的位置都加了更多的白石,对羌人的有了更多的符号表达。

3、建筑色彩构成分析

新建羌寨建筑,石材的使用范围也更广,因而石材原本的色彩也就更丰富,由浅棕色、黄棕色、浅灰色组成。辅色调跟主色调差别不大,但是种类少了许多。点缀色纯度和明度都较高,明黄、白色等。(图十)

五、总结

1、新旧羌寨的色彩对比分析

新旧羌寨的色彩整体为中低明度的黄灰色调,都彰显了其建筑所用自然山石的本色。由于旧有羌寨建筑的材料单一,因而整个色彩呈现出的感觉较单纯、质朴,没有更多的人工粉饰,强烈显示出一种古拙雄浑、凝重静穆的形象。而新建的羌寨建筑在材料的使用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材料间的组合使用也更加丰富,不拘一格,所以呈现出更加活泼、新颖的气氛。

老的羌寨建筑主色调单一,辅助色和点缀色都稀少,而新的羌寨建筑主色调、辅色调、点缀色都更加丰富,辅助色和点缀色的数量都有所增加。新建筑的泥土墙不再进行夯筑,而是通过外涂的方式表达,调制的泥浆色彩比较统一,纯度比传统夯筑的高。

无论新旧羌寨建筑,它房顶上整齐都摆放了白色石英石,反衬了大面积的主色调。

2、羌寨建筑的色彩美学价值

羌寨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建筑艺术,以其凝重、古朴、静穆的色彩美感,以大山大梁为背景,表达出一种雄浑粗犷的原始本色,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这样的色彩感使羌寨有它独特的雄壮美。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羌房上晾晒的红辣椒、黄玉米,在郁郁葱葱树木的映衬下,整个村寨的色彩显得单纯而又丰富,质朴而又华丽。一个村寨的形成不仅是为了满足这个民族的物质生存需要,也直接反映了他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这种追求在羌寨建筑色彩上的体现就是沉稳老练,顺其自然,透露出羌族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认真,对天地事物、对生活、对历史的深刻执着和坚毅的民族性格,充分表达了羌族人民的质朴美。

参考文献

1、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

2、杜欢,符宗荣.羌族村寨色彩浅析.重庆建筑.2009(2)

3、喇明英.羌族村寨重建模式和建筑类型对羌族文化重构的影响分析.中华文化论坛.2009(3)

4、彭代明,唐广莉,刘小平.浅谈黑虎、桃坪羌碉的战争功能与审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

5、田凯.羌族建筑中的宗教色彩解析.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由作者自拍自绘!

作者简介:

蓝海瑞 (1988-) 女 四川资中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吴伟 (1963-) 男 上海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析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分布与特征 下一篇:桥面防水涂料在济南二环东路高架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