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节目的直播与录播

时间:2022-09-27 01:42:11

广播节目的直播与录播

从录播到直播,是广播节目的第一次提升和飞跃;从直播再到录播,则是广播节目的第二次革命。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沿海一些地方的广播电台逐步改录播为直播,“主持人”开始以自身特有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有别于“播音员”,他们的声音更加平实,说话方式更加轻松自然,主持人的形象也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变成了听众生活中的一分子,和听众有着共通、互动的情感体验。与之相适应,广播节目的内容也有了明显不同。除新闻事件报道、信息传递、政策宣传之外,广播有了更多贴近民生,为广大听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比如老百姓关心的水电气煤的价格、供应,家长里短的纠纷、感情纠葛以及音乐、戏曲、曲艺等内容也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广播中,丰富着大众的听觉感受。此后,各地的广播电台纷纷改录播为直播,节目内容日益丰富,节目形式更加多样。到90年代中期,包括很多地市级电台在内,几乎全部变成了以主持人为中心的大时段直播节目。

直播节目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快捷性。主持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发生的新闻事件传递给听众,有时甚至是同步进行,记者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就可以把电话打进直播室,让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经过。二是双向性。主持人和听众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平台、微博等沟通、探讨问题,交流思想,主持人和听众可以互相提问,相互回答,中间不会有信息的阻滞和延缓损耗。三是直接性。人际交谈的基本特征就是双方直接对话沟通,这种对话沟通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气氛融洽,地位平等,因而具备以声感人、以情动人的力量。

但直播节目也存在着一些弱点。一是差错率高。有人称直播是“遗憾的艺术”,因为直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前期的策划、采访、编辑、制作、信号传输等诸多方面,主持人由于素质、学养、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好的既定模式进行,因此每一次直播都很难达到完美的境界,和原来的设想或多或少会有出入。二是很难出精品。在广播发展的过程中,究竟是发展直播还是力求做出精品节目?这个话题一度成为业界探讨的热点。在直播鼎盛时期,以上海东方台为例,全天24小时的节目中,只有半个小时的长篇连播是预先录制好的,其余都是直播。人们在欣喜地感受到直播的快捷、多重参与、时时更新的表现手法、盈盈入耳的表达方式之外,也遗憾地发现精品越来越少。通讯报道的凝重大气、专题节目的洗练得当、选材编排的张弛有度和声音效果的荡气回肠,都随着录播节目的萎缩而一去不复返了。三是不利于培养主持人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老一辈的广播人,对节目精益求精,为一点瑕疵几天都睡不好觉,可现在,一些节目主持人把直播节目看得很随意,对话筒没有敬畏心理,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直播就难免出差错,所以就把随和当成了随意,把平民化误解为低俗,在节目中闲聊乱侃,随意发挥,词不达意,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既影响到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让听众对这样的口水节目失去了兴趣。

直播和录播都是广播的表现形式,它们承担的任务和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直播和录播各有长短,那种认为其中一种更有优势而否定另一种的做法无疑是不明智的。特别是长时段的直播节目所带来的弊端已经影响到了听众对广播的信任和喜爱,因此一些电台开始认识到录播节目的优势,提出了“不要口水,回归精品”的口号,广播也迎来了从直播到录播的第二次革命。

目前,各地电台的录播节目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书场类节目。这一类节目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历史剧题材外,还有纪实文学、名人传记、影视剧剪辑等。目前,这类节目大多是一些专门的文化传播公司制作的。因为是专业的录制环境和场地、设备,加上后期团队的剪辑、制作,所以这类节目的音响效果较好,听感舒服,还可重复播出。也有一些是电台自己录制的,东北、天津等文化积淀比较丰厚的地方电台制作了不少这样的节目,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播出需要,还对外发售、交流,为制播分离、广播节目走向市场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音乐、曲艺、娱乐类节目。相比新闻节目,这类节目不太讲究时效性,所以具备录播的基本条件。目前在很多电台播出的“娱乐双响炮”、“可乐加冰”等就属于此类节目。广播是声音的艺术、想象的艺术,特别是对于音乐和曲艺等欣赏类节目,音响效果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是录播,所以选取的音乐和曲艺段子一定是高保真的精品,保证了收听效果。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所占分量较轻,因此更要言简意赅,起到烘托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直播中主持人很难做到字字珠玑,每句都言之有物,但录播节目可以反复斟酌,力求完美。特别是在听众已经厌弃了夸张搞怪、水分过多的直播节目的大背景下,这类通过主持人的声音来烘托、制造环境气氛,让听众静静欣赏的“纯听”节目得以大行其道。

三、专题类节目。在直播时代,由于节目是一次性播出,所以难免有一些噪音,如呼吸声、翻动纸张的声音、轻微的咳嗽声、线路打火的声音等,再加上播出音量的忽高忽低,间隔时间的长短不一,都降低了节目收听的舒适度。对于一些时效性不太强而语言量又比较大的节目,一些电台也开始实行录播,尽管花费的时间会长一些,过程相对繁琐,但保证了播出效果。主持人的语言可以反复地精雕细琢,音乐配制、音响效果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为听众奉献高品质的听觉盛宴。如河南南阳电台的晚间节目“真情故事”,以前采用的是直播形式,尽管故事的内容也很吸引人,主持人的讲述也很用心,但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节目采用录播后,主持、制作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跃升了一个台阶,因而每期都堪称精品。对于听众来说,他们不在乎节目是直播还是录播,只要好听就行了。

相对于直播节目,录播节目经过了层层把关,保密性更强;备稿、制作都更加严谨;计时准确,可以精确到秒,便于节目衔接、准确控制、定时播出;有利于保存,可以反复播出。但录播节目并不是拯救广播节目收听率的灵丹妙药,也有其天然的劣势:录播限制了广播反映生活的速度和敏感性,而这恰恰又是新闻传媒应该具有的一般特质,对于那些时效性强的新闻节目和需要双向互动的交流节目,就不宜采取录播的形式。

直播和录播,只是播出的不同形式,互有长短,各有千秋,应该根据节目需要,宜直播则直播,宜录播则录播。如何既体现直播的优势,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又能保留录播差错率低、音响效果好的特点?一些电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一些新闻节目中,把两种形式糅合在一起。因为录播形式的介入,可以更加从容细致地选取典型素材和人物,而直播中主持人缜密的思维、清晰的逻辑、恰到好处的点评,将节目主题层层推进,使节目获得了更好的播出效果。直播、录播两种形式互为补充,交错使用,才是广播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河南南阳人民广播电台)

上一篇:拥抱山水阳光 领略川蜀风情 下一篇:深化赣台经贸文化交流促进原中央苏区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