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农电线损的理论探究及实践操作

时间:2022-09-27 01:23:55

降低农电线损的理论探究及实践操作

按照供电所作业组织专业化要求,县级供电公司应设立组建电费管理中心、抄表中心;供电所应实现专业化班组运作,努力实现“营配分离、抄收分离、抄管分离”。线损率作为电网经营企业一个综合性的核心经济技术指标,加强线损管理是电网经营企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为适应当前的管理模式,线损管理模式要随之改变。

一、影响农电线损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深入基层摸底调研,宏观综合分析,影响农电线损的主要因素有:

1.抄表差错,估抄、漏抄、错抄造成供售电量差异,人为形成电能损耗;

2.人为窃电,使电力企业少计售电量;

3.线路或接户线接头处接触不良,形成损耗;

4.电能表或互感器的误差造成计量失真;

5.绝缘子被击穿或绝缘子表面污秽等原因,导致低压线路漏电或放电;

6.树木、攀藤植物等对线路攀触,致使线路对地放电;

7.台区导线、电缆线径偏小发热造成电能损耗;

8.三相负荷不平衡,造成线路和配电变压器损耗增加;

9.对台区临时用电虚报、瞒报,少计售电量;

10.线路中一些未装表计量的有线电视放大器;

11.老式机械电能表自身的损耗;

12.单位线损分析不细致,造成降损措施落实不到位等。可归类为计量及线损“四分”管理、电网及运行管理、营销管理、指标管理的统计和分析、线损管理制度等,

二、降损的主要措施

1.明确岗位职责,完善管理机制。

1.1建立线损管理体系,形成线损管理公司、供电所、班组三级管理网络,供电所实行线损“四分”管理,各岗位实行线损指标管理。对配电工区、电费管理中心、抄表中心、各配电队、供电所管理人员、专业班组等岗位进行规范设置,并将岗位责任、技能等级和劳动报酬相挂钩,签订线损管理责任状,职责到位,奖惩分明。

1.2规范线损管理和考核。线损实行“三级”管理与考核,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线损管理,由生产部牵头,修试所、调度所和变电工区共同考核;将10千伏配电线路线损交由营销部和配电工区牵头管理,低压线损管理由营销部牵头,各供电所承担考核责任。

2.发挥机构职能,实施专业化管理

2.1规范抄表中心运作,强化监督抄表质量。一是抄表班对每月抄见电量进行初核,对电量波动大的电表要进行二次核抄;二是抄表中心的管理人员进行再次核对,发现异常及时通知配电队或供电所,进行分析、纠错。三是在县级供电公司层面建立严格的稽查制度和抄表质量考核制度,每月对高压抄表质量稽查面不低于 30%,对低压抄表质量稽查面不低于1.5%。

2.2加强计量中心管理监督。建立完善各项计量基础资料。严格按标准开展各级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工作,按规程开展各类电能表的设计、安装、调试、周期检定、抽检和轮换,加强计量封钳、封印的管理,开展计量回路PT二次压降测试,防止各类计量差错发生。对计量关口表的管理,做到安装规范,接线正确,精度足够,误差合格,配置合理,定期检验,及时更换。各单位配合开展母线电量不平衡率的统计和分析,确保用户使用经检定合格的计量装置,计量范围正确,容量及CT变比配置合理,接线正确并加封,及时进行周期检定和故障更换。

2.3营销稽查办公室和用电检查队工作常态开展。制定详细的用电检查计划,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用电普查和用电稽查。重点打击违章用电和窃电现象,并采用技术手段强化防窃电管理。加大依法用电宣传力度,形成依法用电的良好氛围。以营销精细化管理为标准,强化基础资料建设与收集。加强线路和台区各参数的收集整理,确保数据准确及时。

3.落实管理措施,管控线损指标

3.1开展对标找差距,提高分析和解决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线损分析例会制度,月度开展公司层面和供电所班组线损分析对标会议,从技术上、组织管理上加强分析找出的差距和原因,制定合理可行的降损措施。同时编发月度降损成果简报,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对标管理,树立典型,建立激励机制,以点带面,促进降损管理深入开展。

3.2启动分相管理,保持负荷平衡。在线损“四分”管理的基础上,启动低压分相管理。完成公用变台区分相标注;把分相管理纳入新建和改造台区竣工验收项目,并逐月对各节点负荷进行分析,适时调整三相负荷。通过研究分析,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措施,确保配电变压器出口不平衡率≤10%,低压线路始端处不平衡率≤20%。

3.3 扎实开展理论线损计算,指导降损。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对线路、台区认真进行理论线损计算,分析、判断电网结构和运行的合理性、供电管理的科学性,找出计量装置、设备性能、用电管理、运行方式、计算方法、统计资料、营业抄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导采取有效措施,把线损控制在理论的范围。

3.4做好线损指标管理的统计和分析,提供决策依据。采用“增收效益法”综合考虑线损及售电均价的相互作用,合理制订线损计划指标。深入开展综合线损指标和线损考核小指标的统计和动态分析,及时纠正和从严查处线损统计中的造假行为。应用先进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线损管理工作水平,减轻广大线损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线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5规范应用营销系统业务管理。通过SG186营销业务系统应用,全面规范报装管理,合理确定供电方案,认真审查用户的变压器容量、台数、电压等级、电源、计量方式,按规程配置计量变比和计量精度,督促用户使用节能型用电设备,按规定做好用户无功电力的管理。严格按管理权限和工作流程开展业务变更工作,认真执行业务工作单登记制度,执行业务工作单有装接人员和用户共同签章的制度。扎实作好营销信息系统用户基础信息清理工作,一并做好线损统计基础资料的清理,切实做到客户用电现场、营销信息系统、客户档案、供用电合同以及抄表卡片信息的“五统一”。

3.6结合标准化台区建设,完善用电指标管理。供电所指标管理包括高低压线路配电变压器的理论线损指标,管理线损指标及综合损失指标;各条线路的和客户单位的功率因数指标;高低压电压合格率以及电能表的校验轮换率指标;补偿电容器投运率指标;电能表实抄率,电费核算差错率等。这些指标制定要科学,并层层分解落实,确保线损率的降低。

3.7做好需求侧分析。对临时和季节性用电的设备进行统计,合理地进行负荷调整,保证配电变压器的经济高效运行。

4.引入高科技,实现技术降损。

4.1改善电网结构,合理布局电网建设;由于农村特殊地理环境,超供电半径供电,线路迂回供电,在网改后并没有全部解决。而电网结构对线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电网的规划建设与改造过程中,要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电源设在负荷中心,线路由电源向周围辐射。农村由于住户分散,相隔较远,更要使配电变压器安装在负荷的中心位置。合理布局,缩短供电半径,避免近电远供和迂回供电。10kV线路供电半径应不大于15km,0.4kV线路供电半径应不大于0.5km。农村配电变压器设计应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要求进行设置。

4.2将高损线路、台区安装电能量在线监测系统,优先安装在35、10千伏线路和居高不下的台区上,及时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及时发现线损变化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降损措施。通过对监测数据加强分析,测算损耗合理区间。

4.3使用节能型变压器,并合理选择容量。由于现阶段农村用电量偏小,配电变压器损失在配电电能损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少数村配电变压器损失占到台区线损的50%,减少配电变压器损失,对农村台区线损降低有很大的作用。在农网改造中应推广使用S9~S11型配电变压器。在配电变压器容量选择上,应按配电变压器容量与用电设备容量之比,采用1:1.5~1:1.8为宜。

4.4提高功率因数,节能降损。功率因数的高低对电能损失的影响非常大。功率因数降低,则有功功率将随之降低,使设备容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功率因数低会增加输、配电线路中的有功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功率因数降低,还使线路的电压损失增加,结果在负载端的电压下降,会严重影响电动机及其他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特别在用电高峰期,功率因数太低,会出现大面积电压偏低,用电设备不能启动。提高功率因数的途径主要有:采用降低各变电、用电设备所需的无功功率,改善其功率因数以提高自然功率因数;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采用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根据目前农村台区现有状况,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并联电容器进行补偿和在负荷大的线路上若干点并联补偿电容器进行补偿。投资小,效果也较为明显。

4.5加强表计置换,多供少损。现在农村台区,机械式电能表还在继续使用,这相应增加了台区电能损耗。更换新型电子式高精度电能表,减少电能表的电能损耗,是电力企业的必选。

上一篇:基于机械造粒的大颗粒尿素的制备 下一篇:关于高职院校多媒体课件研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