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像与不像”

时间:2022-09-27 12:17:05

浅析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像与不像”

摘 要:现今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运用专业绘画的知识来看待儿童作品,始终在“像不像”这一问题上作文章,儿童画应有的稚拙美、夸张性、想象力等特点得不到应有的肯定,致使儿童绘画的天性表现在画面上逐渐流失,阻碍了儿童应有的本能发挥及创新能力。对于儿童来说,其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其心智发展呈现一致性,我们应该根据儿童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关注共性、培养个性、尊重规律,让儿童自主发展。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学;像与不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29-01

一、儿童眼中的“像”

(一)儿童的心智发展特征

儿童绘画发展与智能发展呈现一致性,不同年龄阶段绘画能力相应改变。0~2岁是儿童智慧的感知运动阶段,2~7岁是儿童智慧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2~4岁儿童智慧处于象征思维阶段,另一部分4~7岁儿童处于直觉得半逻辑思维阶段。这时期的儿童绘画上处于前图示阶段,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

因此无论儿童处于哪个阶段,我们都应该尊重儿童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儿童的潜能,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培养目标也要相应的作出调整。

(二)不同年龄阶段眼中的“像”

第一阶段:3-5岁。这个阶段是儿童绘画的涂鸦阶段,是探索事物的初级阶段,显示手、眼、脑等的协调能力,表达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通过带领孩子观察、交流,训练孩子的联想性思维、抽象性思维,探索开启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其观察事物的敏感性。

第二阶段:6-8岁。这个阶段是孩子处于图示阶段,是展开想象表现的黄金阶段,对老师来说,主要通过引导孩子了解表达对象,训练孩子表现性思维、象征性思维、扩展性思维、置换性思维等,将被动表现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创意表现。

第三阶段:9-11岁。这个阶段是孩子写实的萌芽阶段,主要训练置性换思维、多维性思维、再造性思维;培养孩子的独创能力,并学会多思维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第四阶段:12-14岁。孩子走向写实阶段,开始能准确表达对象;理解能力与专业技巧的提高使他们突破原有的观念,超越想象创作更具魅力的作品。从审美、艺术情操、自信心及团体意识上不断地完善自我,突破自我的创造力。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触事物越来越多,思维才开始发生转变,画出不一样的东西,因此在他们绘画过程中我们应顺应这种现象进一步的引导启发,使他在潜意识中储存大量信息,有利于他智力水平提高,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更快的学习新技能。而不是用“像不像”等的条条框框来制约他的绘画,把所谓的“技巧”灌输给他,如果是这样只会使儿童失去自我。

二、家长与教师眼中的“不像”

(一)成人的眼光

很多家长觉得他们的孩子画什么不像什么,很是头疼,总是喜欢“手把手”的教,把自己的想法安排在儿童的画面上,作为观赏者,你要看到孩子们在画面中投入的热情,他们在稚拙的线条和色彩中表达的对外界事物的思考和观察,这是他们平时观察中所没有达到的一种认识活动,就是在这个过程上,孩子们的感受,对事物的分析,强烈的喜好感情,支配事物的欲望,才得以培养与发展,我们在教学中会对学生在这方面进行强化的训练,去掉他们在画画时的顾虑,只有这样理解,家长以一种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儿童的绘画,便不难发现每一个儿童画画的可爱之处了。

(二)教师如何和学生对接

美术课可以充分说明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画得“像不像”,而忽略了对学生画中情感的理解。我们要正确了解这一阶段的儿童身心特征及内在需求、动机,直观面对儿童的绘画能力,应运其所智,按规律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适合他们的环境和条件。

三、儿童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儿童在画画时也不要问他画的是什么,像什么……,因为他自己是毫无意识的,自己也不知道在画什么,我们应该仔细欣赏他的画,在交流中可以告诉他更好的表达技法,我们也应充分考虑儿童内心的感受,使儿童在绘画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样它的画面才会自然,他的想象才不会受约束。

儿童绘画更不要以“像不像”来评判,而应把重点转移到“想不想”。教师也要善于理解、接纳和欣赏儿童美术作品所反映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要善于为儿童创设“想画、敢画、愿意画”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大胆地表现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

四、总论

每个孩子都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每一位幼儿都需要关注和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拥有自由,不要用“像”这个词捆绑住儿童的思维,让他们在绘画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自然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年.

上一篇:试论原油质量检验技术的方法 下一篇:浅析影响卷烟能源消耗指标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