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时间:2022-09-27 11:22:23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倡研究性学习,而主体参与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使他们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喜于成功的良好思维品质。因此,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我认为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

给学生创造一个适于探究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学中自主探讨,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亲历运用已有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累方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让他们学会合作与分享

合作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各有各的分工,让他们专攻一类题的解法。如:A小组的学生研究如何证明有关线段相等的问题,B小组的学生研究证明有关角相等的有关问题,C小组的学生研究如何解决有关点的运动问题……各组探讨各自的问题,得出各自的方法,然后全体学生之间展开平等的讨论与交流,把得到的经验让大家分享,以合作的方式取得集体的成功。即节省了学生的精力,又使学生获得了全面的经验和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给学生一定的问题自由,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得出结论,这也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讲授切割线定理时,传统的方法是出示一道证明题:已知点P是O外一点,Pt是O切线,T是切点,PAB是O割线,点A、B是它与O的交点,如图5所示。求证:PT2=PA•PB然后让学生证明这道题得出定理,这种方法主要是以学生的接受式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体学生都完全在教师的指挥下活动着,是一种典型的“授之以鱼”。两千多年以前孟子就提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为此我们可以把这个题转变为一道开放性题目,

如图,PT切O于点T,PAB为O割线与O交于A、B两点,在这个图中应用你所学过的知识,充分思考,可以任意添加辅助线。从中会发现什么结论,写出你所发现的结论。

学生会对此类问题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多角度添加辅助线。连接AT、BT可得∠ATP=∠TBP;∠BTM=∠BAT;PTA∽PBT;PT2=PA•PB;PA•TB=TA•PT;PT•TB=TA•PB。并产生疑问若过P再作割线PCD交O于C、D两点能得PT2=PC•PD吗?学生可以带着疑问作上线段PCD,由上可知PT2=PC•PD,进而得到PA•PB=PC•PD。这样学生自己亲历了发现切割线定理及推论的过程,在这样的开放环境中,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激活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存,提高了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题型、每一个方法、每一种思想都可能有独到的见解,且有的见解还非常有价值。经常开展“成果展示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让大家共同欣赏、评价,可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主体性参与意识得到增强,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之我见 下一篇:正迁移对英语教学有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