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9-27 10:39:31

英汉委婉语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摘 要: 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有助于我们对英汉委婉语的语言特征及它们所反映的英汉文化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并在交际中恰当准确地解读和使用委婉语。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社会心理分析 英语教学 启示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不论其存在时间地点都有委婉语的组成部分。委婉语作为语言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折射出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心理的历史沉淀和深层构建。研究英汉委婉语,对研究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等都有启发意义。本文拟就英汉委婉语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特征作一初步分析并探讨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英汉委婉语的定义

从词源来看,“euphemism”一词首次出现是在Thomas Blount的Glossographia(《词集》,1656)一书中,定义为“对粗俗词的一种好听的或善意的表达(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它来自希腊语“euphemisos”,前缀“eu”意为“good or sounding well”,词干“pheme”表“speech or saying”之意;故“euphemism”意即“用以替代刺耳、生硬、直接的词,表和善的、含糊的、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substitution of mild or vague or roundabout expression for harsh or blunt or direct one)”,从而形成“words of good speech”。《韦氏第3版新国际英语词典》给予的定义是:“A polite,tactful or less explicit term used to avoid the direct naming of an unpleasant,painful,frightening reality”。根据《语言和语言学字典》(Language & Linguistic Dictionary),委婉语是“一种不明显的、令人愉快的、含糊的说话方式,用来替换令人讨厌的或不体面的词(an unobvious,pleasant or ambiguous way of speaking in used to substitute an offensive meaning or an unrespectable expression)”。我国学者的观点是:“英语辞格‘euphemism’,即西方古典修辞学中的‘euphemisos’是指‘提及令人不快的事物时用以保持得体的一种修辞方式’。”(李国南,1999)有关汉语委婉语的解释如下:在《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分设“婉转”和“避讳”;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给予的界定是:“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所作解释为:“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语’。”

2.英汉委婉语的社会心理分析

委婉语的使用是人们为了在交际中以礼相待,避免冒昧或无礼。而委婉语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文化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交际功能。它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在东西方文化里得到认可和禁止的言谈举止准则,同时也涉及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在委婉语中有所反映。就英汉语而言,二者都拥有许多共同的委婉语言手段,并展示出种类不一的表现手法;同时,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各自具有独特的委婉表达方式。那么,从其产生的社会心理来看,有以下几类。

2.1对忌讳之事如疾病、死亡、性等的避讳心理。

在人类文明早期,社会科学文化不发达,为避凶趋吉,有些词就成了不能随意说的禁忌语。人们在交谈时,忌讳将这类词语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而是选择措辞委婉、语气缓和的委婉语,目的是避免引起人们的恐惧感和不祥联想。比如,人们在谈及“死”(die)时,为反映人们对此及来世的态度,也为了体现对逝者的怀念、尊敬之情或是唾弃、咒骂等态度,或对死者亲友的同情等,会常使用如下词语或表达方式。比如,在英语中用一个单词表达“死”这个概念的有:perish,decease,drown,croak等词;用写实手法来表示的词组有:lose one’s life,cease to exist,be no more,commit suicide等;用比喻来表达的词组有:pass away,check in,cross the Styx,go west,go to glory等。而在汉语中,有用一个汉字来表达的,如《礼记・曲礼》里的:“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有两个字表达的:“夭折”、“断弦”、“玉碎”、“捐躯”等词;有三个字的:“玩儿完”、“登鬼录”、“赴黄泉”等;也有四字词:“粉身碎骨”、“一命呜呼”、“香消玉殒”等。不同的也有不同的“死”的委婉语。如在道教中,人们使用“仙逝”、“升天”、“升仙”、“驾鹤西游”等。而“涅磐”、“圆寂”、“坐化”、“归真”、“寂灭”等词则来源于佛教。生前行善积德之人死后将“升天”“去到极乐世界了”,而邪恶之人将“下地狱”“见阎王”。

2.2避免冒昧和无礼的礼貌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当人们不得已要涉及一些令听者不适的话题诸如年龄、体形、贫穷等话题时,会选用较温和委婉的词语来表达,以避免造成尴尬或伤害对方,力求和谐、融洽的交际氛围使得交际顺利进行。比如,英美文化推崇个人主义,子女成人后便不再与父母同住,老人也不随儿女一起生活,另外在竞争激烈、追求效率的西方社会,老年人无任何竞争优势,以致老年生活寂寞凄凉,因此谈“老”是个极敏感的话题。英语中相关委婉语也特多。如seasoned man(历练的人),senior citizen(资深公民),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生活经历较长的人),golden years(金色年华),distinguished gentleman等;“养老院”也被说成“nursing home,home for adults,rest home,adults community”等。英语委婉语研究学者Neaman(1990)曾风趣地指出,美国没有“老的”(old),要么是“老练的”(seasoned),要么是“保养得很好的(well-preserved)。

而东方文化则不同,“敬老尊贤”和“养儿防老”的这些传统观念,使得中国人重家庭、提倡伦理道德。年老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老年人普遍受到尊重,因此相关的委婉语不多。常见的只有“风中之烛”、“年事已高”、“这把岁数”等寥寥数词,而“华发”、“夕阳红”、“忘年交“等词也饱含敬意。中国人还常把“老”字放于姓氏前后以表尊敬和亲切之情,如:“老张”、“王老”等。另外,“老”字还带有权威和智慧之意,如“姜还是老的辣”、“老成持重”。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汉民族也有了忌问年龄的倾向,尤其女性不喜欢与“老”挂钩的称呼。从委婉语的相互借鉴与交融上,可看出人类文化的共性及不同文化间可以相互借鉴、影响的一面。

2.3对某些不愿提及或有意回避的词句的掩饰心理。

某些具有美化功能的委婉语来源于普通百姓或机构部门对某些不愿提及或有意回避的词句的掩饰心理。比如职业委婉语,将地位低微的职业美化;再如英语中用“sanitation engineer”(环卫工程师)来替代“garbage collector”(垃圾工人);“mechanic”(机修工)成了“automobile engineer”(汽车工程师);“waiter”或“waitress”(服务员)称为“dining-room attendants”(餐厅管理员);“janitor”(看门人)成了“security officer”(安全官员)。连“housewife”都可用“house-maker”甚至“household executive”替代。虽然这种称呼变化对职业实质无半点改动,但能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也反映出英美文化中“平等”、“自我”的取向。相反,汉语中的职业委婉语不多,因为多年来,政府提倡的“工作不分贵贱”、“劳动最光荣”的职业观深入人心,另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秉承诚实谦虚的美德,不会因职业舒适清闲而夸夸其谈,或因职业艰辛低下而缄口不提。但受英语委婉语的影响,人们也开始使用一些婉称来美化职业。例如,销售人员大多冠以“业务经理”或“区域经理”的称号,“售楼员”可以叫“置业顾问”,“剃头匠”称作“发型师”或“美发师”等。

在英语中,有关政治生活的委婉语屡见不鲜。在欧美国家,宣传工具为避免由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矛盾激化,粉饰现实,会大量使用委婉语。比如,用liberate代替capture,用redeployment代替withdraw,用pacification代替war,将strike(罢工)说成industrial action(工业行动),dismiss(解雇)说成downsize(裁员)等。美国官方自称没有“poor people”,只有“low-income group”(低收入阶层),美国大城市没有“slums”(贫民窟),只有“old,more-crowded areas”(旧的,居民拥挤的地区)。“死亡”在核语言中被称为collateral damage(次要的损失)。美国前总统里根用the peacekeeper(和平维持者导弹)重新命名MX导弹,但防卫专家们炮制出在他们看来更为恰当的damage limitation weapon(损失限制武器)这一术语来。在我国,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政治委婉语也逐渐增多。比如,称贫穷落后地区为“欠发达地区”,称失业或无业人员为“下岗职工”或“富余劳动力”,“负增长”表示经济方面的下降,“宏观调控”实指经济领域中的政治行为,等等。

3.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中,在交际中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大多数人对此并不重视,还有人认为学习和研究委婉语是语言学家的事,以致在英语教学中长期被忽略。实际上,若不了解委婉语,就会在交际中会犯大忌,轻则令对方尴尬,重则冒犯对方,导致交际失败。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注重词句的语义意义,而忽视了语用意义和语用效果,使得学生难以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恰当准确地运用英语委婉语。那么,教师应如何通过委婉语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文化,教会学生如何在与说英语者交谈中避免语用失误并能正确使用和理解委婉语以达到交际的预期目标。对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教学中注重委婉语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达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下运用委婉语,让学生切身感受委婉语。

3.1.1课堂提问时

面对学生的沉默或害羞胆怯的学生,用“Could you tell us your view of the topic?Take it easy,Just take a try.I’m sure you have something to say.”这类委婉表达的效果绝对好过“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it!”,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在公众场所演讲或陈述时的紧张感。

3.1.2评论学生的成绩或表现时

可以用“I believe you may have some reason for not doing a good job this time.”或者“I’m afraid that today you made me somewhat disappointed,could you do better next time.”等委婉表达,而不是直截了当地批评和责备,能让学生以此明白自己的不足,但又不会被伤及在同学面前的自尊。其中的内含意义也会激励学生要多加努力。

另外,在批改书面作业或点评口头作业时,甚至布置作业时都可以运用委婉语。这样的方式能顾及学生的“面子”需求,尤其能给欠缺自信的学生鼓励和肯定。

3.2注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离开了文化的语言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每种文化都有关于礼貌行为举止的特定规则及在特定场合使用的特定词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也有其习惯的行为方式。在甲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礼貌的行为到了乙文化背景下可能就很无礼鲁莽。学外语的困难之一就是要了解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哪些是礼貌行为,哪些是无礼行为。这些知识是不会出现在字典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通过渠道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意识,反过来加深委婉语的记忆和理解。建议如下:

3.2.1引导学生扩展并准确掌握委婉语知识

很多时候,交际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如何说而非说什么。委婉语的使用会受时间、地点、场合、话题等限制,同时也与交际双方的关系、性别、年龄、身份等有关。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分辨各类委婉语的能力,并教会他们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来正确运用。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原汁原味的英语素材,比如书籍报刊、影像资料等,其中涉及的真实的交际场景可以让学生更易掌握相关委婉语的运用、理解和注意事项。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母语为英语的人,所以,通过阅读含有文化背景、社交准则、民族风俗等内容的地道英语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灵活地使用委婉语,避免或化解尴尬处境,使交际顺利进行并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3.2.2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讲授的课堂知识加上学生所作的课后巩固和拓展还不够,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到准确恰当的“知识输出”,才能算是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教师应引导并鼓励他们尽可能将所学的委婉语运用到实践中,多写多说,以达到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

4.结语

本文从委婉语的产生及不同心理下的使用领域探讨了英汉委婉语共同的心理基础和思维模式,也能从中看到不同语言背后折射的社会、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并由此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毕竟,委婉语是与民族心理、、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因素紧密相连的。了解这些知识,有利于加深对中西语言与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障碍,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但是,语言并非一成不变,对委婉语的研究和学习还得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国南.委婉语与宗教[J].福建外语,2000,(3):1-6.

[5]Neaman,Judith,S.,Silver Carole G.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1.

[6]陆宇萍,陈硕.英汉委婉语对比[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3):67-71.

[7]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17-22.

上一篇:阅读后查字典促进词汇习得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