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险赔偿中的近因

时间:2022-09-27 10:08:35

论保险赔偿中的近因

摘 要:保险公司在保险赔偿实务中越来越注重强调近因来限定自己责任的成立。近因与近因原则是不同的概念,理论和实践界都存在将两者混淆的情况。本文将区分两者,并对究竟何为近因?以什么样的规则标准确定近因?近因是一项事实还是考虑到公共政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近因;近因原则;判断规则;事实与政策

一、近因与近因原则

一百多年前,一位英国法官指出“你不必被那些远因所困扰,或对效力远因、重要原因和结果原因进行形而上学的区分;你只需关注那些直接导致损失发生的最接近的远因。”

布莱克法律词典(第7版)对近因所做的解释是:①从法律上看,足以产生责任的原因。②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且无它,该事件即不会发生。英国学者约翰斯蒂尔则将近因定义为引起一系列事件发生,由此出现某种后果的能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这一因素的作用过程中,没有来自新的独立渠道的能动力量的介入。我国学者多将近因界定为在风险和损害之间,导致损害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它不是指时间上或者空间上最近的原因。

近因原则,指判断风险因素或风险事故与保险标的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确定保险赔偿责任或给付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 具体言之, 是指危险事故的发生与损失结果的形成, 须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即近因, 保险人才对损失负补偿责任。它是保险当事人在处理保险责任承担和理赔时确定保险事故责任归属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保险人在理赔审核时,需要先确定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否是损失发生的近因,若是,再用近因原则,即利用近因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确定保险赔偿责任并进一步作出赔偿给付。因此,确定近因与利用近因原则不是一回事,保险公司需要利用确定近因的规则来判定事故是否为损害的近因,而不能直接适用近因原则。因此,近因是判断保险责任的必要构成要件而不是一项原则。既然近因是保险责任的一个必要构成要件,近因原则是确定近因后进一步确定的责任赔偿,那么,近因原则是否可以成为保险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呢?

学者马宁 在引用了“在英美法系国家的保险法中,人们使用‘近因’这一概念来指称大陆法系国家保险法中通常所称的‘法律上的原因’……近因规则的目的在于收缩原因认定的范围” 之后,说明近因至多只是保险责任承担的构成要件之一,而不可能成为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所谓“近因原则”事实上只能是泛指普通法系所采取的对近因的识别规则,但正如下文所指出的,各国司法实践中的识别规则并不一致。因而那些单纯呼吁应引入“近因原则”的主张只是一种建立在误解基础上的善意而宽泛的臆想。它不可能为司法实践解决类似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引,因为前述主张并未涉及因果关系问题的核心― 采取何种方法去选择确定保险法意义上的原因(或称近因)。

笔者经过仔细思考,倾向于赞同马宁老师的看法,近因是判断保险责任是否成立的要件,若判断出某事故是近因,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即成立,接着就应该按照保险合同作出赔偿,直截了当,不需要理论上再硬是琢磨出个“近因原则”适用才赔偿。反过来,若判断近因成立,会不会出现不适用“近因原则”而得不到赔偿的?没有。这样,将近因原则再视为保险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体现不出它的价值,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近因原则就没有必要成为保险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近因的判断标准

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袭击美国并造成重大损害,许多被保险人在索赔时才发现他们的住家保险原来只承保暴风引起的损失,而将洪水引发的损失排除在外。因果关系的判定遂成为此类保险诉讼的关键问题。

因果关系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大分类:单一原因和多数原因。单一原因导致了损害的发生,且确定该风险属于承包范围的,则保险人应承担保险责任,否则不承担保险责任。由多个原因共同作用导致损害结果时,若所有的风险原因都属于承包范围,则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若所有的风险原因都不属于承包范围,则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最复杂的一种情况就如上例:部分原因属于承包范围,而另一部分不属于承包范围,甚至属于除外责任事项,此时,应该如何判断确定保险人的责任是否成立以及范围?

普通法系经过长久的发展,只要形成了四种对保险人责任成立与否的识别规则:历史较为久远的传统规则(Traditional Rule)和有效近因规则(Efficient Proximate Cause),以及新近兴起的帕特里奇规则(Partridge―Ty p e Concurrent Causation)和比例分配规(Apportionment Approach)。

1.近因判定的传统规则

按照该规则,只要造成损害结果的多个原因中的其中一个原因属于除外责任,保险人可以拒绝对整个损失的索赔。这就是保险合同中的除外责任条款的效力优先于承保事项的规定。

英国的Wayne Tank案 最具代表性:被保险人为一家工厂提供和安装液腊储存输送设备,但其提供的设备存在缺陷并且被保险人的工程师在机器处于运行状态时擅自离开车间,结果机器引发了火灾。被保险人购买的责任保险约定,因雇员过失而产生的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属于承保范围,但因被保险人所提供的商品的缺陷而导致的损失属于除外事项。英国上诉法院认为,在本案中虽然产品缺陷和工程师的疏忽都属于事故发生的原因,但产品缺陷属于保险合同明确列明的除外事项,其效力优先于承保范围条款,因此保险人不承担任何保险责任。

传统规则兴起之初是因为被保险人比保险人更专业更了解海上的风险,法院有必要倾向于保护仅能根据被保险人说明而承保的保险人。但是,现代保险公司已经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且保险条款多是保险公司自定好的格式条款,被保险人意思自治参与订立合同已经被虚化。只要导致损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保险公司早在保险合同中列明的除外责任,其就不用承担任何赔偿责任,这是不是给保险公司很多潜在的机会逃避赔偿责任?

2.有效近因规则

英国上议院在 Leyland Shipping Co Ltd v.Norwich Union Fire Insurance Society Ltd 案的判决,被认为是强调近因是唯一的起最大作用的原因的有效近因规则的起源“真正的近因,应当是效力上最接近的那个原因。尽管可能还会有其他原因出现,但这并不能使构成近因的原因的效力消失或对其产生真正的破坏作用,其效力将依然存续,并对结果的发生有着真实的效力影响。”

有效近因规则要求法院在众多的原因当中选择一个作为主力原因,因此被指充满随意性和不可预见性。这种规则的适用会使相似的一组原因由于不同法官的理解而造成不同甚至队里的结果:一个法官选出的主力原因如果属于承保事项,则保险公司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然而另一个法官选出的主力原因不属于承保范围或者除外责任,则保险公司就不需要作出赔偿。

此外,要适用有效近因原则前提是要找到主力原因,但是,在Derksen案 中,车主不当放置车载物,又因不当驾驶致使不当放置物造成第三人伤害。如果车载物放置妥当或者正常驾驶,都不会造成第三人伤害的后果,因此,哪一个是主力原因?很明显,分不出来。若法院硬是选择放置车载物不当为主力原因,则机动车责任险的保险人则可免于赔偿责任,商业责任险的保险人是不是就得承担保险责任了?还不一定,因为如果商业责任险合同有除外责任包含机动车责任除外条款,商业保险人也获得了拒赔的机会。矛盾的现象就产生了:当事人为了补漏买了两种险以期得到全面保障,结果却是都交了保费却得不到一份钱的赔偿,那为什么还要买保险呢?保险公司是不是有投机的嫌疑?要么全陪,要么全不赔,加上一些除外责任,保险公司更可以逃避以有效近因原则断定的本应承担的责任。

3.帕特里奇规则

帕特里奇规则与传统规则正好相反,即当承包事项与除外事项共同造成损害结果时,保险人应对此承担全部保险责任。明显的,传统规则对保险人有利,而帕特里奇规则对被保险人有利。

目前,美国明尼苏达州、田纳西州、密苏里州、新泽西州等适用该规则。此规则源于美国加州最高法院审理的帕特里奇案 而得名。案中被保险人与朋友打猎,驾车追赶兔子时枪支走火致使一名乘客受伤。意外发生在保险人所购买的汽车保险和住家保险的保险期期间,且意外发生时,被保险人边开车边携带枪支而且此枪支被设“一触即发”状态。住家保险人指出“使用机动车而导致的损失”属于除外责任而拒绝赔偿。加州法院认为被保险人由于过失而对枪支做了错误的设置这一原因不属于“使用机动车”,但是它足以单独导致事故的发生,并且属于承包事项,因而住家保险人应负赔付责任。

帕特里奇规则有效地防止了前两种规则的承保缺陷,实质上解决了不同保险公司由于“他保”条款的存在导致风险承担比例的纠纷。但是,它也有明显的弊端------完全忽视了保险合同中规定的除外责任条款,过分倾向被保险人,保险人的利益没有得到重视。

4.比例分配规则

比例分配规则尚未被任何法院所采纳,迄今为止它仅仅是学者所提出的一个建议,但这一建议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比例分配规则将责任分摊过程从保险责任确定之后移转到责任确定之前,即先事先设定每种风险应承担多大比例的风险责任,然后对号入座。但是,这一规则的难题在于如何解决分割的比例?

三、近因是一个事实还是政策问题

著名的Palsgraf案 ,轨道值班人员疏忽地推了一位乘客,这名乘客就掉了一束烟火,烟火接着爆炸了,爆炸的烟火末飞到站台的另一端掉到Palsgraf的身上。不同意该案判决的法官Andrews认为:法院说认为的“近因”这个词的意思是由于方便、公共政策和粗略的公正感,而法律武断地不再追究一个特定的点之后的一系列事情。

加利福尼亚最高法院在PPG Industries, Inc.案 再一次确认公共政策的考虑决定着近因的因素,也解释了这些考虑保护被告不受在确定的某一点之后的责任追责。

笔者认为追求保险责任的近因,既是对事实上因果关系的追求,更是站在公共政策的角度,防止对被告无休止的原因追究的限制,以达到平衡原被告之间以及公众利益之间的利益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宁.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保险法因果关系论.北京大学法学期刊,Vol.25:860-879

[2]隋愿.保险纠纷裁判中的近因原则及其反思.法律适用, 2014年第1期:112-115

[3]王应富等.保险法近因原则之辨析.宜春学院学报,12/022010.

[4]周学峰.论保险法上的因果关系― 从近因规则到新兴规则.《法商研究》2 0 1 1年第1 期

[5]马婧瑶.中英近因原则的对比.金融保险.2013.

[6]Robin Meadow, Proximate Cause: A Question of Fact or Policy?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TRIAL LAWYERS, Volume XXII No.2, February 2000.

[7]Randall L.Smith and Fred A.Simpson, Causation in Insurance Law, 4 S.Tex.L.Rev.305(2006)

作者简介:

陈妃登,女(1989.11~ ),汉族,籍贯,广东,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研究方向:国际法。

上一篇:中药经鼻递药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STN系统应用于化学化工查新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