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吟诵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9-27 07:17:09

诗词吟诵教学之我见

摘 要: 新课标对诗词教学的吟诵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诗词的吟诵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者从吟诵教学的现状、吟诵的作用、吟诵的策略等方面入手谈谈高中诗词的吟诵教学。

关键词: 古代诗词 吟诵教学 作用 策略

作为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诗词通过典型艺术形象构成的意境来揭示生活的本质。一方面,诗人以精炼的饱含着丰富感情的语言、独创的艺术手法,自然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巧妙的修辞手法来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自然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是指诗词讲究平仄押韵和节奏感,这使得诗词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在古代,诗词都是入乐歌唱的,只是后来渐渐与乐分离而成为一种文学书面形式。诗词虽不再入乐歌唱,但古代文人在长期实践中,根据诗词音乐性特点创造出一种读诗读词的方法:吟诵。富有音乐美的诗词要注重吟诵,通过音乐美的感受去领会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古代诗词吟诵教学的现状分析

吟诵教学的现状不乐观。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吟诵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吟诵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应形成,高中阶段无需再进行教学,或者认为吟诵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身并不具有教育价值,甚至认为吟诵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这些误解必然导致吟诵与教学之间的割裂。另外,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会吟诵诗词。

二、古代诗词吟诵教学的作用。

首先,吟诵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学生的兴趣,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在学新的诗词前,教师或自己吟诵这首诗词,或播放吟诵录音,学生由于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诗词吟诵,对此一定会感到很新鲜,这就很容易被吸引住。他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古诗词还可以通过吟诵来表现美。于是,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新鲜的刺激会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进入到诗词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兵车行》时,我在哀怨愁结的背景音乐下,范读课文,深情地展示了一幅“人哭”“鬼哭”、生离死别的惨景,用声音做笔,用真情做纸,为学生描绘出杜甫痛苦的灵魂,多灾多难的民众,阴森的青海古战场,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猛力撞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唏嘘声和阵阵掌声成了师生交流的最强音。学生自读时大都能激情澎湃,这种情感的产生说明学生已经沉浸其中了。由此产生的效果,要远远比教师某些俗套的开场白和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吟诵好得多。

其次,吟诵能营造一种课堂气氛,为教学做铺垫。诗词吟诵的调子,除了与格律有关,也与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不同的内容与情感在调子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如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的吟诵,音调高亢激昂,吐字有力干脆,加之背景音乐与吟诵相得益彰,将滚滚长江乱石惊涛的奇险壮丽和词人的豪情壮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听这样的吟诵,很快就体会出该词的豪放情调,同时,在这样激昂的吟诵中,学生的情绪也受到感染,似乎豪情满怀。教师教授该词所需的课堂气氛悄然形成,学生与作品的共鸣也就在孕育之中。

最后,吟诵独特的美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诗词意境,并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亲自吟诵诗词,有助于理解诗词内涵,虽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讲”,但它的确会产生教师之“讲”所不能达到的意外效果。

三、古代诗词吟诵教学的策略

首先,学生应该成为真正的吟诵者主体。新课标从吟诵教学层面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学生不是外在于作品的“阅读者”,而是拥有主体权利、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解读者”,学生不是作家作品的“看客”,也不是所谓作家的“代言人”,而是作为“吟诵自己”在“参与语文教学生活”[1]。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成为吟诵的主体。从而体验到诗词中的“情思和旋律”[2]。学生应学会把停顿、快慢、高低、强弱、轻重,以及各种语调恰当地加以控制和调节,把诗词读得抑扬顿挫、铿锵入耳、感人肺腑、扣人心弦。

其次,注意诗词的韵律。诗是押韵的,它的同一韵母的字在诗句最末一个字的位置上出现,便能给人以顺口动听、流畅回环的美感。而词是经常换韵的,随着韵脚的变化,词的音韵和节奏也跟着变化,有一种潺潺流水般的韵味。在教杜甫的七律《登高》时,可以按照上学的吟诵技巧进行范读,使学生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率先进入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登高》写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吟诵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心情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束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学生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3]。特别要注意的是吴越方言保留了许多古代语音的特点,如能用好这“资源”,以此作为对学生的吟诵指导一项工具,则不仅诗歌教学会更有情味,学生读诗的兴趣也能激发起来。

吟诵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欣赏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吟诵像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彭乔燕,贺方春.试论吟诵教学的情感体验.云梦学刊,2003,(1).

[2]韩向东.还语文课堂以朗朗书声.辽宁教育,2000,(5).

[3]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微型金融业务的探究 下一篇: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三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