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课堂 回归语文本色

时间:2022-09-27 07:02:10

构建绿色课堂 回归语文本色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构建绿色课堂,让语文回归本色。一、营造生态化的绿色氛围。二、创设生活化的绿色场景。三、搭建生成化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绿色语文; 绿色氛围; 绿色场景; 绿色通道

中图分类法: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04-002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然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语言文字,轻思想文化;越来越重照本宣科,轻激发兴趣;越来越重机械训练,轻美感陶冶;越来越重传授知识,轻培养能力……从而导致我们的学生视野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淡然无存。那么语文教学到底应该何去何从?教师、学生、教材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此时,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词语――“绿色语文”。所谓“绿色语文”,本质上就是诗意语文。在绿色课堂中,学生可以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构建绿色课堂,让语文回归本色。

一、营造生态化的绿色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和搞好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更能给教师带来“传道、授业、解惑”的欣慰,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一是教师要关爱学生。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以关爱,多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帮助学生们分析、认识和对待各种语文学习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只有得到适度释放,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愉快学习,才能健康成长。二是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由交给学生,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促进彼此之间和谐发展。再次是师生与课本的和谐。一是教师要尊重教材,发挥教材优势;依据学情,补充调整教材;激活开发,拓展延伸超越教材。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材,才能更好地让教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课本,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本,重视每篇课文。

二、创设生活化的绿色场景

生活滋养了语文,赋予语文取之不竭的原材料;生活启迪了语文,蓬发语文鲜活的形式;生活孕育了语文,给予语文更丰富的内容。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那它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绿色语文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语文课堂向生活延伸。

1.语文生活化

刘正国先生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变得呆板枯燥。”因此,我们应当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在教学《生命桥》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动物在濒临绝境时所做出的令人惊叹的抉择,我引导学生从日常所见的情境说起:“你们见过动物逃生吗?它们是怎样逃生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各自的见闻:“壁虎被天敌抓住时会挣断自己的尾巴逃走。”“黄鼠狼遇到天敌后会放出臭屁。”……这时,我便可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当一群羚羊在后有猎人追赶,前是万丈深渊时,它们以牺牲老羚羊来保全小羚羊的逃走,这是何等痛苦的抉择呀!”在随后的感情朗读中,学生们都带着一种悲壮的感情,读的真切感人。在这一教例中,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学生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际而实现的。

语文绝不仅是一本本静态的教科书,一篇篇铅字的文章。广袤的大自然、多彩多姿的生活,处处皆是语文的影子。让我们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们学会用生活的方式学语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2.生活语文化

课堂教学是有形的空间,语文活动是无穷的探索,只局限于“课堂”怎么行?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放开学生的脑,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思考语文;放开学生的眼,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语文;放开学生的脚,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语文。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听讲座、逛书店、看展览、观影视,乃至旅游,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让他们饱览更深邃的语文视野。我还鼓励学生关注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句绝妙的、纠正错误的语句;在各类活动中,不放过“表现”语文才能的机会,讨论时直陈己见,演讲时学一次名家,运动会时做一次主持人……“生活语文”就像一枝嫩绿的青藤,从此伸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并且滋芽接蔓,在生活的土壤中开花结果,给语文教学孕育出了新的希望。

三、搭建生成化的绿色通道

钟启泉老师曾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原来过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的个性发展铺设一条生成化的绿色通道。在教学《三袋麦子》时,我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小猴、小牛、小猪得到麦子后的语言行动和结果进行表演。然后安排学生自己组建4人小组,演习《假如我是小××》,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也是一种小动物,在得到了土地爷爷送来的麦子后会怎样处理,结果又会如何。在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体会到了:对待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办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健康成长所需的生态土壤,要求我们的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成长的育人行为,让课堂里充满生命的本色――绿色,洒满让学生人格、情感、智慧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绿洲。但愿我们都能为学生营造一方绿色自由的净土,让学生们“小脸通红,眼睛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态的温馨。让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走进每一个老师的心中,来到每一个孩子的课堂上。

参考文献:

[1]现代语文

[2]小学教学参考

[3]常州教师教育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下一篇:“Free Talk”在职业院校英语课堂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