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销战里的博弈论

时间:2022-09-27 06:39:15

促销战里的博弈论

越竞争,越赔钱

最近,为了抢占手机打车软件这个新兴市场的份额,多家软件公司都以向出租司机和顾客提供双向“打车补贴”的方式,来吸引顾客的使用。其中最有竞争力的两个软件,一个是有腾讯做靠山的“嘀嘀打车”,另一个则是有阿里巴巴当后盾的“快的打车”。据2013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两个打车软件几乎占有了该市场超过80%的市场份额。

而这两个软件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多的消费者的青睐,就是因为它们提供的补贴费用非常丰厚。以“快的打车”为例,当我们使用支付宝钱包进行交易时,就能获得司机10元、乘客10元的打车补贴,对于短途的乘客来说,自己只需要另行支付两三块钱就可以了,比挤公交更划算;而对于司机来说,收益则几乎增加了一倍,何乐而不为?而且随着竞争的白热化,补助还有上升的趋势,比如后来“快的打车”就将给司机的补助由10元增加到了15元。

两大公司抢市场,消费者从中获利,真是喜闻乐见的好消息。但是这对于软件背后的投资公司来说,那可是真真切切的赔本赚吆喝,商人逐利,这样长久下去,绝对要不得。如果因为补贴弄得全社会人人进出都打车,光发补助,就能把整个公司都给赔进去。而且竞争越激烈,想要赢得竞争就越困难,双方就只能不断靠提升补助的方法来吸引消费者,这何时是个头呢?

老对头,讲合作

还别说,商界就有一对“老对头”,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们就是可乐界的两大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虽然这两个老对头经常在广告里“抨击”对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见过它们“真枪实弹”地比拼。想想大型超市搞的促销,这二者从来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如同心有灵犀一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这两家公司,也曾像阿里和腾讯这样,展开过激烈的降价促销竞赛,拼得个你死我活。但是几次比拼过后,两家公司却发现,这样的促销非但没能成功抢夺对方的客源,还降低了自己的盈利,真是得不偿失。后来,几经磨合之后,两个老对头发现,只有两家轮流促销,才能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于是才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二者“相敬如宾”、“轮流上阵”的和谐促销局面。

那么,为什么轮流促销比起激烈降价竞争的效果更好呢?说到底,是因为只有轮流促销,才是双赢的博弈。

在重复中寻找双赢点

之所以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愿意和平地进行轮流促销,最关键的一点,是二者都认识到,自己与对方的博弈是重复进行的,而非一锤定音的,这也是轮流促销得以实现的基础。

我们假设,在两次促销中,如果百事和可口可乐同时促销,二者因为竞争不断降价,双方的收益每次都是-1,两次则为-2;如果双方都不促销,收益均为0;当其中一方搞促销,另一方无促销时,促销方吸引大量消费者,成功抢占对方市场份额,其收益为4,而无促销一方收益为-2。

下面,我们就要讨论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在两次促销中的任一一次同时促销。这就相当于,一次同时促销(收益为-1),一次同时不促销(收益为0),二者两次的收益和均为-1。而第二种情况是,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在两次促销中轮流促销,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促销的一方收益为4,另一方收益为-2;第二次则反过来为-2和4,也就是,两次促销下来,双方的总收益都变成了2,构成了双赢的局面。

犯规不是长久之计

然而在市场上,即使已经有“前辈”总结出了这样长期共赢的合作方法,也仍然有一些人想要耍小聪明,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利益,于是他们就自己违背了轮流促销的规则,成为了“犯规”者。比如,甲方在按部就班地轮流促销时,乙方却偷偷每次都促销,这样乙方就占了大便宜。

但是很显然,如果犯规一次两次,或许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可以让犯规者轻松获利,但是只要时间稍长,对方很明显就能看出这其中的问题,从而对犯规者采取“惩罚”策略,即不顾一切地与之降价竞争,如此一来,双方的收益都将变为-2,到头来谁也别想落到好处。可见,长久来看,按照规则轮流促销,才是持续盈利的根本方法。

当然,这种轮流促销的方式,往往是出现在两大巨头几乎可以瓜分整个市场的情况之下的。由于两方的任意一方都有着可以“惩罚”对方的能力,因此只要不想持续亏损下去,轮流促销将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阿里和腾讯的打车软件,就会发现,提供高额补贴来竞价促销绝对不会持续得太长久,很显然,如果这样一直下去,两者的收益都会变成-2,促销时间越久,赔得也就越多;而只有当两者发现轮流促销的规律,并按照这一规律来进行促销时,才会使两家公司得到最大化的收益。

上一篇:管理就是决策 下一篇:学校图书管理员的服务意识的培养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