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时间:2022-09-27 05:47:27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师是学生课堂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目标教学”、“问题教学”、“对话教学”等方式。在课堂上先设定几个目标、几个问题或确定某些对话范畴,再由学生思考回答解决。这样的确做到了让课堂于学生,也实现了一些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殊不知,学生的自主性却有缺失。学生被安排在教师设定好的思维过程中学习,仍是处于学习的被动者位置,没有真正发掘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两相比较,传统教学是教师往学生口中“填”,而目前多数教师从事教学则是让学生往口中“钻”,多大差异可想而知。我想学生只有真正做到自主性地去学,做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呢?

一、营造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县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莫一权威结论或教师个人的看法,而应该鼓励学生阅读,探究作品结合生活体验,形成独态见解。同时要把激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一种民主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情绪才能高昂,才能做到独立思考。也只有这样,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才会积极思考,自学能力才会提升。

传统课堂讲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面对教师脸上流露出的也多为惧色。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也是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之一。之所以为师正如韩愈所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看待学生。就某一问题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哪怕学生犯错,也不要声色俱厉地去呵斥学生,而应循循善诱,讲道理晓是非。其实这样做,我们保护的不只是一个孩子,更是所有孩子天真大胆的心灵。

传统教学强调标准答案。其实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横看成岭侧成峰”便是如此。另外不同的人看又会有不同的结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教学中,做教师的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对于那些充满个性、创造性的观点,即使存在某些问题,我们也应以欣赏的眼光去接纳,而不是挖苦嘲讽。诸如在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学生认为别里科夫也是位可爱的人:他信奉政府,洁身自律不是很好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别里科夫那副奴才的丑恶嘴脸。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这位学生的认识也得以提升。课堂上教师一个欣赏的的眼神,一丝会心的微笑,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冷嘲热讽只会让学生那一点点说话的勇气丧失殆尽。

二、组织体现自主的学习流程

从教师备课角度看,传统教学教师精心备课备教法备如何拼命往容器(学生)中添灌知识,眼下教师是既要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学法。传统教学自当不论,然而眼下的备学生,则颇令人怀疑。备学生无外乎根据学生的水平程度设计上课程序,至于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形如何获知,始终让我难解其中奥妙。且不说每班五六十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单是对所要上的教学内容,学生会有怎样的认识就是一项未知数。可知这样的教学仍是一相情愿。新课改强调教师要走下讲台,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不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以往的课前预习,无非是检查生字词,疏通文章,或教师布置几道预习题。学生从中也还是被动地接受:接受书本,接受预习任务。至于预习的效果怎样,多数教师难以测定。自主性的学习流程则不一样。我把学生五六人分为一组,这样每班被分为十组左右,分别确立一个为组长,负责收集筛选学生预习所遇的疑难问题。另外这十人中间再选出一人为组长负责分类合并这十组所产生的疑问。这样通过分组化整为零,便于落实、检查、反馈预习信息,使预习环节真正成为上课的前奏,成为上课所要解决的教学目标。这种分组还便于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使每位学生都融入到学习的主流之中,感受到共同学习的乐趣。

三、开辟呈现自主性的活动课堂

心理学家费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到:游戏可帮助儿童工作,通过内在动机和限制性作用之间的矛盾,借以发展较大的只能以应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需要。我们不妨开辟一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游戏乐趣的活动课堂。游戏活动非有所有参加者的自主加入是完成不了的。游戏往往照顾到全体,它排斥孤立,对所有参加者均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最易让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活动课的设置可按周进行,每周一次。内容形式完全由学生确定,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上的单调、内容上的不切实际。具体实施可分阶段:七年级侧重学校家庭;八年级侧重自然社会;九年级侧重人生人性。就活动的开展而言,形式上有:演讲、辩论、诗朗诵、读书报告会、经典影片大讨论、时事纵横谈、说说你我他(她)等。涉及的内容有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环境等方方面面。正如刘国正先生说言:“中学生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懂得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我们没理由不去相信我们的学生。活动课的开辟,正是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了条件。活动课联系着课内与课外,帮学生建立了大语文的学习观念。现在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这种认识,即语文水平高的学生并不是老师所能教出的,而是学生自学的结果。早年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科技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更有理由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

总之,语文是一门开放而有活力的科学,其最高目标是育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生动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学得有趣,学的有效。

上一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分析探讨 下一篇:学生兴趣要激发,课堂教学趣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