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09-27 05:47:18

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的反思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既重要又难教。笔者就文言文课堂如何展开更有效的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从最先的导入到最后的述评分析做了一系列的阐述,主要讲述了教学的过程,内容和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以供参考。

[关键词] 文言文;有效性;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18-2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但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首先许多语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是侧重于串讲加分析,就是侧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前种教法面面俱到,费时费力,最容易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而后种教法,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有位老师教《邵公谏厉王弭谤》只用了一课时,由简介《国语》的有关文学常识导入,然后范读课文,再让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自译课文;之后详细分析邵公谏语的层次及艺术特色。结果课后,一问学生,发现不少人只了解文章大意,竟连“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中的“瞽”、“瞍”、“朦”的读音都说不准或说不出。其次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方法的问题。许多教师把传统教学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的“八字真经”奉为至宝;“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内容学习注重字、词、句解释,而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却忽略了;有些课堂教学甚至无组织准备,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的方式方法毫无新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写作的艺术特点,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教和学的严重脱节,缺少真正的探索与研究,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因此如何使学生轻松入门,掌握方法,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一直是许多教师教学的难题,也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还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痛苦。笔者根据这几年的教学体验与感悟现谈谈我的具体作法。

一、导语

“万事开头难”。导语是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之前,围绕课文内容所进行的,用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有所启发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语得当,会使学生在上课很长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去听教师所讲内容。一般说来,导言须包含三方面内容:

(一)解题。即对文章题目做一些明确或必要的解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的题目,不是点明了所写的中心主旨,就是概括了主要内容。如果能准确地解题,可使学生尽快地“入文”“上路”。对有些文章的题目,还要从文字上作些必要的解释,如《冯谖客孟尝君》的“客”,《长恨歌》的“长恨”、“歌”,《谏逐客书》的“书”,《师说》的“说”,《陈情表》的“表”等,都可作些明确的解释,使学生准确了解课题的同时,对文章主旨有所掌握。

(二)作者。对作者的介绍,一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重点讲。尤其有些作者的身世、思想与所写文章主旨很是关联,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理解文章主旨,理应对有些重要作者作详细的介绍。如《前赤壁赋》作者苏轼,学生如果对苏轼身世不了解,就很难理解文章主旨内容,也很难从文章中体悟到苏轼对人生洒脱而旷达的态度。

(三)背景。对那些描写战争或重大事件的记叙文、议论文,教师在讲授时应首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和写作背景。如《谏逐客书》如果学生不了解秦始皇驱逐客卿的背景,不了解李斯的鸿鹄之志,就无法了解李斯劝说秦始皇收回成命的迫切之情,也就无法理解文章中李斯言语虽然恳切,但情感却非常充沛强烈的语言特色。因此教师在讲述内容之前可以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诱导学生对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再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述,效果就好许多。但设计导语要注意三点:(1)导言必须简洁、明了。(2)必须紧密联系所讲课文内容,以免浪费时间。(3)必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的激发。

二、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在熟悉文章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导言后利用影音设备或者自己进行的范读,也可以是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或者两者结合。目的是首先使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熟悉、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文言文的诵读若能真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读,是学生直接接触课文的开始,我认为要重点围绕三方面进行:

(一)找出生字、通假字,借助注释,并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虽说大学生并非以认字为学习语文的目的,但我认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牢记,尤其现在电脑普及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字的认识和书写也越来越模糊,所以大学生应该在语文的学习中一如既往的先要弄清楚字、词、句,才能谈到对文章有所感触。

(二)参照注释,把文中有碍于“了解内容”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找出来,体会它的含义和用法,以此种方法逐渐累积更多的文言知识,因为“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长此以往,学生就能自己阅读和学习文言文。

(三)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以便向老师请教。读,这一环节,要力求“读懂文义”。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意思差异较大的词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读音、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本文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冯谖客孟尝君》中的“恶”在本文中是“厌恶”的意思;在《论语》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中的“恶”是“哪里、怎么”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翻译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学生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因此要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章法结构及思想,首先要过字句关。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先要使学生懂得课文字面意思才能再谈其他。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可译为“富和尚不能到而穷和尚却能到达那里”。再如:“锦鳞游泳”对译为“长有美丽鳞片的鱼儿在水中穿来游去”,这些句子直接直译就可。但 “触草木,尽死”译为触到草木,草木就全部死掉。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学生理解了文意之后,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实际,挑选一些能体现文章主要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和句式,让学生进行对译练习,学生译得不准确的,教师给予必要纠正。

此环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事先要有充分准备。学生在阅读中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语句翻译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事先都要有个大概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做充分的准备。2、要注意讲究方法,积累教学,“授之以渔”。 讲新课时,要启发引导学生联系旧课已学过的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这样,讲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四、分析

就是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恰当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要分析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如《劝学》,开篇点清主旨,此后或比喻或举例均围绕论点展开。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析人物和事件。如《晋灵公不君》主要围绕晋灵公不守君道,对赵盾的迫害,从另外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忠诚于国,道德高尚的君子赵盾的形象。分析作品时,或根据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择要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五、述评

述评,就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观点及人物形象等结合现实进行评价,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认识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进而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产生影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宏大的政治理想,崇高的道德品质、独特的人格魅力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但同时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中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课文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批判地继承,做到古为今用。

限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分析能力,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时,难深之处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思考提出问题,师生互相探讨解决;或者学生讨论教师参与,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

本过程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时,要做到两点:1.要根据作品的背景和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抓文章所表述的主要内容。2.要客观、公允,一分为二,绝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时代和所处的阶级地位,以今人的标准衡量古人思维,拔高古人。

以上只是本人根据自己教学的经验所提到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般程序,当然在教学时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文体,有侧重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并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最终能使学生由“厌学”逐渐转变为“乐学”。

参考文献:

[1]过炜宇.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J].常州师专学报,2002,20(6).

[2]胡桂兰.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J].读与写.2008,5(5).

作者简介:常瑜(1978-),女,汉族,甘肃酒泉人,硕士,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上一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情境设置 下一篇:教学反思让师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