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团队合作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27 03:35:20

教师团队合作机制研究

[摘要]学校的发展不仅要注重教师团队的建立,更有赖于构建教师团队的合作机制。教师团队的合作机制建设决定着学校教师团队的合作质量,合作机制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团队协作教育能力的发挥。学校应该在三个层面着力合作机制的建设:制度保障。要赋予年级主任“实质权力”;进行考评改革,激发基层教师团队的工作热情;采取措施促进各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发展;团队建设;团队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4―0085―03

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既取决于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取决于教师团队的合作程度。对于超大规模学校来说,只注重教师团队的建立是远远不够的,校长还必须努力构建教师团队的合作机制。只有逐步建立成长取向的教师合作机制,学校才可能把全体教师团结到以学校发展愿景为核心的办学方向上来。本文以天津宝坻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宝坻一中”)为例,论述学校如何从制度保障、考评改革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构建教师团队的合作机制。

一、制度保障:赋予年级主任“实质权力”

很多学校出现了“人造团队”现象,即教师们被以团队的方式组织起来,但是“团队”内的教师既没有共享的理念,也没有深层次的真正合作。要想在全校内普遍建立团队,学校应该首先确立保障团队建设的制度,使得团队能够按照成员互相欣赏的原则组建。宝坻一中的具体措施是采用真正的低重心年级组运行模式,赋予年级主任“实质权力”。

宝坻一中的年级主任由校长直接聘任,然后年级主任聘任班主任和备课组长。在教师聘任中,年级主任和备课组长有“实质”的聘任权力,他们共同根据学生评教成绩以及学校关于年龄、职称、性别等搭配原则聘任教师。由此组成的搭班教师之间、备课组成员之间以及同一年级的班主任之间彼此认同感较强,人际关系更为顺畅,更容易形成团队。

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只要校长聘任的年级主任教学质量高、工作积极主动、有领导能力,那么他们就会认真聘任班主任和备课组长。实际上,年级主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团结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一起努力工作。班主任和备课组长虽然是学校最“小”的两个领导岗位,但是却担负着领导教育教学中两个最重要的团队的任务:搭班教师团队和备课组团队。只要这两个团队的成员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那么教师们的事业心就没有问题。

我们的年级组管理模式最成功的一点就是通过各级聘任保证了处在年级主任、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位置上的人都是积极主动、业务精良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自身事业心和工作能力强,而且人缘好,在利益出现纷争的时候能够主动谦让。这样,各种类型教师的积极心态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学校才会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态环境。

二、考评改革:焕发基层教师团队的工作热情

团队建设的第二个保障是逐渐建立有益于团队成员之间广泛合作的考评机制。在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方面,我们把过去那种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对个体教师进行排队的做法改为主要考核两个团队的成绩:一是看在重要考试中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搭班教师团队的总成绩,二是看在大型市级统考中同一年级的备课组与外校相比时的成绩。这两项改革对于突出班主任和备课组长的领导作用和责任意识、团队中教师之间的合作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促使宝坻一中备课组团队面貌发生根本改变的关键事件还有备课组考评制度的改革。由于同一个备课组的教师是由年级主任和备课组长共同聘任的,所以备课组内比较团结,备课组长的领导作用发挥得也比较好。在此基础上,学校多次修订备课组考评方案,最终形成了以“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项成果”为主的考评方案。

“一个核心”指的是以考评师德建设为中心,主要包括组内教师热爱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等。“两个重点”指的是考核备课组常规活动和教科研水平。“三项成果”指的是备课组在大型统一考试中成绩在同类学校中的名次、组内教师承担各级公开课情况、组内教师情况。考核等级的设定也经历了数次改革,最终学校把好、中、差分明的三等考核法改为“设置底线与奖励先进相结合”的办法,虽然仍然设置三个等级,前1/3为A等,但是我们把B、C两等的产生办法进行了改进,即把剩余的2/3备课组按照考评分数进行分类,达到60分以上的为B等,不足60分的为C等。只要备课组按学校要求把常规活动做好就能达到60分,C等未必一定出现。这种考评方式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拥护,因为它既能保证各备课组按照学校常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又有利于调动备课组的积极性。

三、“三只锦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组成教师团队后,还必须持续不断地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们追求卓越,才能保持团队的生命力。学校以各种类型的教师团队为依托,为教师专业发展设计了“三只锦囊”:做智慧型教师;做反思型教师;做实践型教师。

(一)做智慧型教师

智慧与魅力紧密相连,没有智慧便难有魅力。教师的智慧既需要专业的素养,也需要全面的人文素养的滋养;既需要教师个体基于自己的兴趣日常积累,也需要学校基于教师加速发展设计系列活动。宝坻一中典型的教师加速发展项目有“三结合”读书活动、全体教师教育理论大学习等。

“三结合”读书活动。学校三年前开始实施“三结合”读书活动:一是把读书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广泛阅读能促进个人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书;二是把读书与学习、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相结合;三是把读书与思考学校发展相结合,读书的同时思考学校如何立足本地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学校发展大计。读书活动采用教师个人阅读并做笔记、写读后感、备课组交流、论文全校评比与交流等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2009年开始,宝坻一中把读书活动聚焦于教育理论大学习。学校主要设计了两个维度。一是专家引领。每个学期学校都精心设计几个理论专题,邀请知名专家来校与教师们对话,例如,2009年8月底,我们设计了以有效教学为核心的三个研修板块:师德修养、学生积极心态和有效教学理论,分别邀请3位著名教授讲解。二是推行任务驱动式深度阅读。每学期我们都精心挑选一本教育学著作,连同平时科研处为教师们推荐的教育学或心理学论文,作为教师深度阅读的资料,学期末组织全体教师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考试。一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些措施的效果非常好。

(二)做反思型教师

教师成长的秘密是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这是因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变量太多。学校很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史表明,他们的性格、经历、教学风格等并不相同,唯一相似的是他们都有经常反思的习惯以及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反思的习惯可以培养,追求卓越的品质则必须通过团队建设和学校文化来熏陶。

2006年9月,宝坻一中成为天津市首批高中新课程改革示范校,为了使教师们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每个学期都由科研处负责举行一次全校教师课堂教学大反思活动,共同查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连续两年,学校都以备课组为单位重点反思四个问题。

第一,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师们不仅认真反思自己在新教材使用中的经验和困惑,而且也反思教材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把新教材中不尽如意的部分在备课组内研究解决方案。这样,不仅本组教师提高了“用教材教”的能力,而且为后续年级使用该教材时提供了一些经验性的文本资料,使他们少走弯路。

第二,课堂精彩观念的捕捉。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课后及时记录、反思以及与同事分享精彩观念不仅能较快地转变教学方式,而且能积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有些精彩的课堂片段甚至成为宝坻一中广为传诵的故事。例如,有一节物理课,学习内容是“圆周运动”,57岁的老教师徐庆成将自己的自行车扛上了四楼教室的讲台。这个故事被学校领导、新老教师们、学生们无数次提起过,甚至当年他教过的学生在回校座谈时还动情地说起老师的自行车。徐老师为学生在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生活之间架起的桥梁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精彩。

第三,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再设计。每个学期我们鼓励教师们精选2―3个教学设计进行深度教后反思,自己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这节课所体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组织方面的得失、知识分类意识、知识巩固与练习环节的充分程度等。充分反思之后,再写一个大致的再教设计轮廓。各备课组在开学初会针对这项活动制定组内计划,商定好每位教师选择教学反思与再设计的月份,以保证这种深度反思教学设计活动的频率适当,同时把该活动与组内公开课等活动相结合。学校的导向、备课组长的专业领导和教师的个人努力在教学设计的反思活动中获得了正向的一致性发展。

第四,小课题研究带动教师反思的整合。2004年,学校成立了科研处,就教师们进行小课题研究进行专门的领导,对小课题实行“科研处、备课组、个人”三级管理,教师们人人有课题。科研处引导教师们把日常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个人专业发展与课题研究整合起来,使研究与反思互相促进。

(三)做实践型教师

我们提出的“做实践型教师”指的是每个层次的教师都要在既有基础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通过参加学校系列活动认真实践该目标。做实践型教师需要教师有个人发展的激情,学校所做的是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平台。一旦良好的氛围建立起来,即使那些稍微懒惰一些的教师也会受到激励,随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我们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设立了两类发展平台:青年教师的成长平台和专家教师的奉献平台。

宝坻一中教龄不满5年的新教师占30%多,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主要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和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来加速青年教师的发展。

第一,举办学术论坛,用“三部曲”引导青年教师成才。每学年第一学期学校都会为青年教师举办“三部曲”学术论坛。一是校内专家主讲的专题讲座,由校领导和特级教师或部分市优质课大赛获奖者担任主讲教师。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不仅为青年教师迅速进入有效教学状态起了巨大作用,而且还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讲座同时用学校的优秀传统熏陶了青年教师,使他们迅速融入学校文化。二是要求青年教师结合学校的教学设计反思活动,撰写论文,参加全校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三是青年教师智慧风采大赛。学校每年为优秀青年教师举行智慧风采大赛,由演讲和现场案例分析组成。这“三部曲”提升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二,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每学年第二学期举行。每个备课组在每人一节公开课活动的基础上,推荐一名青年教师参加。参赛人由备课组帮助其备课,代表备课组的水平,评委是全体备课组长。参加听课的除本学科的教师之外,其他学科必须至少派两位教师参加。比赛分文、理两大科,科研处和校级评课专家参加所有学科的活动。大赛历时四周,全程录像,设置课堂教学、教师说课、评委评课三个环节。优质课大赛不仅展现了青年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展现了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质量,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2009年上半年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各环节都渗透了“五新原则”: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评价理念、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习观。

对于教龄超过5年的“老”教师,学校除了用上文提及的常规活动激发他们的事业心之外,还特别为“专家教师”打造了以“青蓝工程”为主的“奉献”平台。学校的“专家教师”群体包括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市级区级优质课大赛获奖者、特级教师和其他一些教学特别受学生欢迎并且在教师评价中名列前茅的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已经“功成名就”,因此很容易陷入职业倦怠。我们的实践表明,激发专家教师事业心的最佳方式是让他们有机会像真正的专家那样奉献自己的智慧。在奉献中,自我的价值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在奉献中,自我参与他人的充分交流,容易借助别人的经历反思自我的价值。

“青蓝工程”是很多学校为培养青年教师而采取的校本研修策略。宝坻一中在几年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促进该工程有效性的管理措施。首先,我们在师徒协议中对每对结对师徒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要求,使师徒们在日常实践中有“法”可依。所有师徒在为期一年的协议期满后都有严格的量化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是“一项基本要求、常规教学活动的两项要求和三项成绩”。一项基本要求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两项要求之一是师徒要做到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导师审阅签字的徒弟教案每周不少于一个,徒弟在每一个教案的后面都要附上教学后记;师徒之间互相听课,导师每周至少听徒弟一节课,徒弟至少听师傅两节课。要求之二是师徒常规教学环节落实到位,学生评教成绩好。师徒教学考试成绩应达到组内教师得分平均值,期中、期末及时作试卷分析,及时上报成绩和质量分析表。每人每学年有一个研究专题,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观察一个教育现象,每人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育随笔或教学论文。“三项成绩”是指师徒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在同类班级的名次;师徒教师积极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情况;教师课题研究成果,在各类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正规刊物上发表文章情况。

与考核标准同时改进的还有奖励办法。学校最初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奖励前十对师徒,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只是在校领导会议上采用民主推荐、评议的办法决定。我们发现这种奖励办法存在很大弊端,不利于调动所有师徒的积极性。而且由于没有具体的质量标准,导致有些师徒关系若有若无。后来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前述考核标准。同时把奖励优秀改为奖励优秀与达标合格相结合的办法,量化考核后的前十对师徒为优秀师徒,学校颁发荣誉证书;满60分的是合格师徒,师傅享受一定数量的课时补贴;不满60分的为不合格师徒,以后取消师傅资格。这种考核办法促进学校结对师徒的共同成长。专家教师要成为合格师傅必须对徒弟指导到位,必须随时向徒弟开放课堂,必须认真研究课题,撰写小论文或随笔。这些做法对于促使专家教师继续深入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持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十分有用。

总之,学校教师团队的合作机制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搭班教师团队和备课组团队协作教育能力的发挥。团队中的合作与对话是新教师迅速成长、老教师继续追求卓越的动力源。

上一篇:化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 下一篇: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发展“返贫”问题研究